:::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行動電話電磁波輻射值監測與分析
書刊名:醒吾學報
作者:陳治宇鍾竺均
作者(外文):Chen, Chih-yuChung, Ying-chie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34
頁次:頁1-14
主題關鍵詞:電磁波行動電話免持聽筒Electromagnetic waveMobile phoneEarpho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
電磁場和電磁波是否有害人體健康?這個問題在近幾年來一直被社會大眾所關注,就連電視廣告也有手機業者強調自己的手機電磁波相對較低。事實上,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就有很多看不見的電磁波,而當今流行的行動電話其電磁輻射就是屬於電磁波的一種。為了保障使用行動電話民眾的安全,我國政府也順應潮流以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1998年公布的標準來訂定我國非游離輻射環境建議值。 本研究經由實際的測量及問卷調查的方式,將所測得之數據予以分析整理,結果發現:行動電話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在來電的狀態下,響鈴(或振動)超過10秒後再接起電話或盡量使用免持聽筒(耳機)。
Magnetic field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are harmful to human being or not? Some mobile phone industries emphasize the relatively low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fact, there are many invisible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ou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mobile phone is one kind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personal security, our government followed ICNIRP and announced in 1998 the radiation environment proposing value. Our research use questionnaire and real measure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time to answer mobile phone is exceeding ten seconds or using earphone.
期刊論文
1.黃繼偉、莫文偉、鄭銘章(2003)。專題報導--化學材料與生活--隱形殺手電磁波VS殺手剋星電磁波遮蔽材。科學發展,362,18-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惠綸(2004)。行動電話年輕使用族群之聽覺閾值、非特異性自覺症狀研究:兩年追蹤(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耿東(2003)。青年人族群行動電話使用者非特異性自覺症狀與聽力狀況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Khalil, Tarek M.、孫善政(2002)。科技管理--競爭力與價値創造的關鍵。臺北:美商麥格羅西爾管理叢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