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性侵害案件DNA鑑定成效之探討--以528件案件為例
書刊名:刑事科學
作者:粘凱俐柳國蘭吳昆典羅元雅蘇志文程曉桂
作者(外文):Nien, Kai-liLiu, Kuo-lanWu, Kun-tienLo, Yuan-yaSu, Chih-wenCheng, Siao-guei
出版日期:2007
卷期:63
頁次:頁59-70
主題關鍵詞:性侵害DNA鑑定Sexual assaultDNA examin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4
近年來刑事訴訟程序的變革,檢辯雙方的法庭攻防日益頻繁,物證往往成為法官判斷待證事實的主要依據,尤其去氧核醣核酸(DNA)證據具有極高的證明力,於刑事訴訟程序中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性侵害案件中涉嫌人所遺留的體液經由DNA鑑定,成為案件偵審之重要參考,因此如何提升性侵害案件證物DNA檢出成功率實為一迫切的課題。本文針對刑事警察局法醫室民國95年1~3月所受理的528件性侵害案件之證物蒐集時效性(案發及採證時間之間隔)、DNA鑑定成效加以分析與討論,發現在案發3天內採證的案件,證物DNA檢出率高達7成,爾後隨著案發與採證時間間隔的拉長,證物DNA檢出率越低,顯示性侵害案件的採證有其時效性。本文建議對於一般性侵害案件應於案發與採證間隔7天以內者才進行被害人身上跡證的採證,避免無效證物之鑑驗,無法善用有效資源,更延宕其他案件的受理。對於案發與採證間隔7天以上的案件,應著重於被害人的驗傷紀錄,包括陰道及身體其他部位傷勢等痕跡,並將採證及鑑驗重點置於案發當時被害人穿著的衣物,或案發現場留存的跡證進行鑑驗,以提升DNA鑑定成效。 關鍵字:性侵害(sexual assault)、DNA鑑定(DNA examination)。
期刊論文
1.Davies, A.、Wilson, E.(1974)。The persistence of seminal constituents in human vagina。Forensic Science,3,45-55。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程曉桂、蘇志文、姜曉玲(2006)。性侵害案件案發與採證時間對鑑定結果影響之研究。2006年鑑識科學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azelwood, Robert R.、Burgess, Ann Wolbert(2001)。Practical Aspect of Rape Investiga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New York:CRC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