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乾隆帝為平定第二次大金川御筆〈凱歌辭三十首〉之原因及其流傳
書刊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作者:陳鴻琦
作者(外文):Chen, Hung-chi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8
頁次:頁1-22
主題關鍵詞:乾隆帝第二次大金川御筆詩御製詩紀功詩凱歌辭玉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位六十年(1736-1795),於「御極以來,勤政之暇,每以詩文紀事,鉅細畢該,天人理貫誠,圖治之權衡,臨民之準則也。」乾隆帝的御製詩共五集,合41800首;文成三集,合1355篇。總之,寫詩是乾隆帝一生的嗜好,從他詩文之中所反映的中心題旨,則「以訓政之作居多。餘如壇廟祭祀、用人行政、省方問俗、暘雨思桑、文治武功之紀盛等。」其中,以乾隆帝御筆「武功之紀盛」詩文之質量,當與他在位時期對內部(兩征金川、兩征準噶爾、平定回部、平定臺灣)及境外(征緬甸、攻安南、兩征廓爾喀)發動的十次戰爭,前後輝映。 本文以乾隆帝〈御製詩四集〉為重要依據,並從他自己欽定的「十全武功」中,特舉與〈第二次平定兩金川〉相關的「紀功詩」,計62首。這批詩作確具歷史價值,且附詳細注文,解釋詩意或說明史實,尤其是在平定第二次大金川的最後決戰期間(乾隆40年8月至41年2月),正是乾隆帝欣悉定西將軍阿桂率官兵攻克大金川土司索諾木兄弟等倚仗的兩個戰略要隘:即「勒烏圍舊官寨」及「噶喇依官寨」,並親賦〈凱歌詩〉暨〈臺迎勞之凱歌詩〉,合計〈凱歌辭三十首〉,通為三篇。以下先略述清初四川大小金川土司轄區的地理形勢及其歷史淵源;乾隆朝兩征金川之紀要,再分析乾隆帝御筆〈凱歌辭〉的原因及其流傳。
期刊論文
1.莊吉發(19730100)。清高宗兩定金川始末。大陸雜誌,46(1),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向斯(2003)。中國宮廷善本。北京:文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章鉅(2003)。吉安室書錄:清代名人書畫家辭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62)。清史列傳。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64)。清高宗(乾隆帝)實錄。華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6)。清代一統地圖。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于敏中(1968)。于文襄(敏中)公手札。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76)。清高宗御製詩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察可園(1978)。清代七百人傳。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心衡(1985)。金川瑣記。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阿桂(1986)。欽定平定兩金川方略。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葛承雍(1994)。詩琴書畫入宮苑--帝王的藝術世界。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堤(2002)。清史圖典--乾隆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嘉銘(2004)。千碉之國--丹巴。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文鵬(2004)。清代驛傳及其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惲麗梅(200505)。乾隆帝避暑山莊詩文玉冊概述。香港:中國文物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姚繼榮(2006)。清代方略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戴逸(2008)。乾隆帝及其時代(插圖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惲麗梅(200805)。乾隆詩文玉冊:清宮特殊的文化現象。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捷先(2002)。乾隆寫真。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崑岡(1976)。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向斯(2005)。中國宮廷御覽圖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趙爾巽(1988)。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于敏中(1998)。乾隆帝御製凱歌詩三十首玉冊。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目錄--文物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