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毒草或香花--日本畫在臺灣、大陸的正名與宿命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高永隆
作者(外文):Kao, Yung-lung
出版日期:2009
卷期:76
頁次:頁66-85
主題關鍵詞:正命中國畫東洋畫日本畫膠彩畫岩彩畫重彩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0
摘要 「日本畫是不是中國畫」,「日本畫與中國畫的關係」,當這些討論仍在進行時,日本畫早已傳入二岸,在台灣、大陸快速發展,相當程度的涉入了中國畫的領域。 由於近代中國、日本二國複雜的歷史情仇。使得中國人難以客觀理性的視野看待日本畫,在日本畫與中國畫之間的討論失去了焦點,如何擺脫這種外界干擾,成了日本畫在二岸存在的首要事項。 「名不正,則言不順」,在名正言順的傳統思維下,日本畫在二岸展開一連串的正名運動,台灣的正名運動從五○年代起,八○年代達到一波高潮,大陸則最早發生在民國初年,直到改革開放後九○年代又再興起,二岸的正名運動在時間上雖有落差,但在動機目的、理論論述,却大為相似。 但經歷了近半世紀的正名運動,日本畫與中國畫的爭議仍餘波未平。近年來,日本畫在台灣隨著鄉土運動風潮與政治的解嚴,再度為人注意,並正式走入美術學院傳授,引起一股學習熱潮。大陸在改革開放後,工筆重彩的繪畫風格,因應了時代多彩的要求而興起,與中國重彩畫接近的日本畫,乃順勢傳入中國而流行。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日本畫在二岸,從被壓抑排斥到接受,甚至學習發展,過程始終充滿爭議與矛盾。日本畫在二岸有無存在發展價值?日本畫涉入中國畫本體,是好或壞?正名運動正是這些矛盾爭議過程的起點與終點。
期刊論文
1.(1978)。恩師商鈉父嶺南派。美術家,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淵(1959)。派系之爭有感。美附月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蔚山(1955)。葜道話涂桑。台北文物,4(3),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傅抱石(1971)。民間以來史觀察。古代山水歷史研究。台北:翰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伯衡(1979)。高鈉父和银派。夹浙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明哲(2003)。談耑彩命名。中样彩丧。黑龍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蒋采蘋(2003)。中凼重彩畫集。北京:北京工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