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佛經語言研究綜述--音韻文字的研究
書刊名:佛教圖書館館刊
作者:竺家寧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9
卷期:49
頁次:頁109-117
主題關鍵詞:佛經語言學佛經音韻梵漢對音佛經音譯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
由於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會有不同的語音內涵,念法大不相同。所以聲韻學一直是學習者認為比較困難的一個領域。佛經中有許多的音譯詞、陀羅尼,原始來源的梵巴藏,又都是拼音文字,所以佛經語言的研究,就不能缺少漢語聲韻學的基礎知識。   宋代的鄭樵曾說過一句名言:「釋氏以參禪為大悟,通音為小悟」。意思是說,音韻的知識是出家人閱讀佛典的基本功夫。他勉勵出家人,不要只留心於心靈的修為或佛學思想義理的探索而已。其實,聲韻的知識是所有讀書人必備條件。清朝的段玉裁曾把他一生治學的經驗歸結成一句話:「音韻明而六書明,六書明而古經傳無不可通。」也是強調音韻知識的重要。不僅僅讀儒家的經典如此,佛典更是如此。為什麼呢?因為佛經是翻譯的文體,其原文是一種聲音符號組成的文字。梵文又是一種多音節的語言。當轉換為截然不同的漢文時,「聲音」成為重要的關鍵。古代的翻譯家由具體體驗中訂出了「五不翻」的原則,使得佛經中到處是音譯詞,並產生了只具表音作用的漢字。因此,古代的聲韻之學幾乎都是掌握在僧人手裡。可以說,整部中古漢語聲韻史與僧人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我們把學者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成兩方面做介紹。一是「歷史考據」,一是「梵漢對音」。前者偏重於漢語本身的語音演變,後者則運用中印兩種語言做比較。本文建議可以朝下列幾個方面努力:第一,各大學研究所及佛學院應強化漢語語言學的課程,包含聲韻學、文字學、訓詁學、佛典漢語、佛經語言學等,漢語的研究課程不能少於梵巴藏的課程,使學生能接受充分的相關知識,培養閱讀古代漢文佛經的能力。第二,鼓勵學習者對佛經作全方位的研究,建立通讀佛典「六個核心」的觀念:聲韻學、文字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梵巴藏,也兼及佛經研究的邊緣學科:佛經文學、語言風格學等等。第三,佛經電子資料庫除了依照《大正藏》分類之外,應可再依時代分類,如東漢佛經、三國佛經、西晉佛經……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語料庫,更便於觀察佛經語言的變化。因為佛經難讀的關鍵就在於語言的障礙,而語言是不斷變遷的,東漢譯經的用詞不同於三國,三國又不同於西晉……。這些是有待我們一起建立認識,然後共同努力去做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