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當代藝術「遊戲.互動」議題裡的慾望隱喻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施世昱
作者(外文):Shih, Shih-yu
出版日期:2009
卷期:77
頁次:頁20-27
主題關鍵詞:當代藝術遊戲互動文本效果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4
摘要 在尼采宣佈上帝已死之後,在一個嶄新的不可知論之下,人們開始打理自己的世界。 兩次世界大戰的生死鬥爭彷彿是佛洛伊德求生∖求死慾望本能論的隱喻!?於是,劫後餘生的沙特說存在就是虛無。面對著虛無這個唯一的真實,拉岡以「文化無意識慾望論」呼籲我們再次回到佛洛伊德。雖然如此,布希亞依舊嘲笑我們浮沉於結構\解構∖後結構∖後現代的虛無擬象之中而無法自拔。 這仍是一種沒有躍出效果歷史的線性因果論詮釋。我們必須警覺:充滿變數的交往互動關係才是流行的時髦玩意;這是「遊戲‧互動」議題所隱喻著的後現代慾望。 我們確實無法證明拉岡是否曾將佛洛伊德的生理無意識本能論與沙特的社會性虛無存在論予以並置思考,但是,拉岡賴以建立「文化無意識慾望論」的「能指辯證美學方法」卻允許我們在佛洛伊德∖沙特∖拉岡之間予以隱喻、換喻之詮釋。通過這種美學方法論之反思,本文對台灣當代藝術裡的「遊戲˙互動」議題與創作表現的描述與判斷是:文明社會生存鬥爭裡的求生慾望以死亡∖虛無∖零度∖擬象∖無意識等論述之操作而呈現;遊戲的創作態度因隱喻著更多的菁英慾望而可能在與社會大眾的互動上較缺乏;「遊戲」裡的「互動」正是拉岡著名的斷言「慾望是他者的慾望」的隱喻。
圖書
1.胡永芬(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慾望.禁忌。台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漢平(200605)。拉康與後現代文化批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衛教育。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晴文(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遊戲,互動。台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加達馬、洪漢鼎(200007)。真理與方法: 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薩特、湯永寬(200509)。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2001)。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 : 從福科到賽義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宏璋(2005)。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英偉(2000)。假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虛實。台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施世昱(2007)。台灣當代藝術裡的慾望表現與反思。人子--情慾與自我觀照。台中: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漢寶德(2006)。我們需要一座兒童美術館。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典藏藝衛家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拉岡、沈永國(200011)。佛洛伊德以來文字在無意識或理性中的作用。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科到賽義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德里達、汪民安(200011)。延異。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科到赛義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