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死亡文學之「他人意識」--兼論[托爾斯泰(Lev Nikolaevich Tolstoi)著;許海燕譯]《伊凡‧伊里奇之死》與[徐四金(Patrick Suskind)著;黃有德譯]《香水》之差異
書刊名:育達人文社會學報
作者:陳莉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Lilia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6
頁次:頁57-71
主題關鍵詞:他人意識權力注視無視死亡The other's consciousnessPowerGazeIndifferenceDeat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期刊論文
1.楊添圍(20001001)。德國精神醫學界的納粹任務。當代,40=158,48-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莉玲(20030902)。從歷史意識談死亡與不朽。華梵大學儒佛會通研討會,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愛德華‧薩伊德(2004)。關於1948年之後巴勒斯坦人的流離失所,以色列政府說巴勒斯坦人的處境與他們無關。文化與抵抗。台北: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愛德華‧薩伊德(2004)。關於以色列延續希特勒歸咎受害者手法。文化與抵抗。台北: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托爾斯泰、許海燕(1997)。伊凡‧伊里奇之死。台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有德、徐四金(1992)。香水。台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98)。創世紀第四章。聖經。香港:聯合聖經公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薩特、周煦良(2003)。他人就是地獄:薩特自由選擇論集。西安:陜西師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耀成、蘇珊‧桑塔格(2003)。旁觀他人的痛苦。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暉、喬治‧巴塔耶(2003)。禁忌的天然對象。色情史。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應楓、聖‧奧古斯丁(1963)。懺悔錄。台灣:光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Levi, Primo、李淑珺(2001)。滅頂與生還。台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aid, Edward Waefie(1979)。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New York:Times Books。  new window
12.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左丘明、楊伯峻(1987)。春秋左傳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