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仲夏夜之夢》撲克一角的文本語言論析
書刊名:臺藝戲劇學刊
作者:方尹綸
作者(外文):Fang, Ying-lu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5
頁次:頁1-13
主題關鍵詞:仲夏夜之夢撲克角色分析語言表演A midsummer-night's dreamPuckThe language performanceAnalyzes of this ro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26
期刊論文
1.葉穎儷、張瑞庭(200606)。森林中的頑皮精靈--仲夏夜與奇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32,2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志天(200406)。一語道破:仲夏夜林中造夢精的工作本質及影響。興大人文學報,34(上),499-5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儲湘君(2003)。戲劇鏡中的自我反身:五齣英國文藝復興劇作中的後設劇場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堰鈴(2003)。折返跑中的身體連續─帕克、江紅、身體演員三個角色的表演旅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心怡(2003)。想像演出與二十世紀《仲夏夜之夢》的角色形塑(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aroque, Francois、施康強(1997)。莎士比亞:人間大舞台。臺北市: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莎士比亞、梁實秋(1999)。仲夏夜夢。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莎士比亞、楊世彭(2001)。仲夏夜之夢。台北:貓頭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顏元叔(2001)。莎士比亞通論:喜劇。台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天安(1981)。論喜劇。台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莎士比亞硏究會編(1994)。莎士比亞研究。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柏(2002)。丑角的復活--對西方戲劇文化的價値重估。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諾斯羅普‧弗萊、劉聲武(1992)。春天的神話:喜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彥君、廖奔(2005)。中外戲劇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rye, Northrop(1949)。The Argument of Comedy。New York:C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Elam, Keir(1980)。Semiotics of theatre and drama。London。  new window
12.Janko, Richard(1984)。Aristotle On Comedy-Towards a reconstruction of Poetics II。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