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哲學的自我認識談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
書刊名:高醫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林慧如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
頁次:頁1-10
主題關鍵詞:哲學自我認識通識教育大學的理念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哲學教育是大學通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舉凡批判思考、價值推論,這些一般所認為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都包括在哲學教育的範疇之內。但是哲學教育為何能達成這些核心能力的養成?這和哲學的理念內容息息相關。哲學的字源義是智慧之愛(希臘文為φιλοσοφοs,又可拆解為φιλια愛- σοφοs智者);換言之,如何喚醒大學學生的智慧之愛,這乃是哲學課程的終極目的,而這也大學通識教育的精神所在。本文的目的,就在於展示哲學的自我關懷與大學通識教育理念間的本質性關連,藉此帶出一些通識教育的省思。
圖書
1.Descartes, Rene、沈思錄、錢志純、黎惟東(1984)。方法導論。臺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tumpf, Samuel Enoch、Fieser, James、丁三東(2003)。西方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苗力田(1989)。古希臘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富蘭克林.包默、李日章(1988)。西方近代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4)。林中路。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偉勳(1989)。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6)。海德格爾選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Foucault, Michel、佘碧平(2005)。主體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