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完全藝術到活動:卡布羅的偶發藝術實踐
書刊名:美術學刊
作者:簡麗庭
作者(外文):Jian, Li-ti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
頁次:頁129-162
主題關鍵詞:偶發藝術拼貼行動繪畫劇場活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3
卡布羅的藝術創作經常被視爲偶發藝術(Happenings),這固然與卡布羅對於偶發藝術的論述有關,然而他的作品實有一個明確的發展脈絡,並且與繪畫有很緊密的關聯。本文意圖從卡布羅早期的「非偶發」作品開始,討論拼貼(collage)與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對卡布羅偶發藝術的影響。此外,「偶發」的概念在卡布羅的論述中有不同時期的發展,所謂偶發藝術也並非某種單一且特定的形式,因此本文接續談論卡布羅偶發藝術的類型,而區分爲「劇場類型」與「活動類型」兩種主要型態。兩者在運作的模式、「演員」與「觀眾」的身分、表演過程中的身體姿態等課題,都具有極大的差異。藉由審視這些作品的不同形態與運作機制,便能理解從完全藝術到偶發活動,並不是一種形式的斷裂,而有其對於藝術機制與藝術史的深刻回應。
圖書
1.Kaprow, Allan、Andre Lepecki、Eva Meyer-Hermann、Stephanie Rosenthal(2007)。18/6 - Allan Kaprow: 18 Happenings in 6 Parts。London:Steidl Hauser & Wirth。  new window
2.Kelley, Jeff.(2004)。Child's Play: The A.rt of Allan Kaprow。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3.Kelley, Jeff. ed.(2003)。Blurring of Art and Ufe. Beiteley and Los Angeles。Beitele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4.Damus, Martin、吳瑪悧(1996)。造形藝術在後資本主義理的功能。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chilling, Jurgen、林淑琴(1996)。六、七年代藝術對話。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chilling, Jürgen、吳瑪悧(1993)。行動藝術。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Kaprow, Allan、Kelley, Jeff、徐梓寧(1996)。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卡布羅論文集。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