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還原、描述與回到社會現象--社會現象學方法建構與勘查
書刊名:社會理論學報
作者:陳玉生
作者(外文):Chen, Yushe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3:2
頁次:頁359-401
主題關鍵詞:社會現象學舒茨加芬克爾福柯布迪厄社會研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期刊論文
1.呂炳強(2008)。現象學在社會學裹的百年滄桑。社會學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肖瑛(2006)。回到“社會的”社會學。社會,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炳強(2001)。社會世界的底蘊(下)。社會學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Giddens, Anthony、田佑中、劉江濤(2003)。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一種對解釋社會學的建設性批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lfred Schütz(2001)。社會實在問題。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ourdieu, Pierre、蔣梓驊(2003)。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海德格爾(2008)。存在與時間。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韋伯(2008)。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丸山高司(2002)。伽達默爾--視域融合。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Edmund Husserl(1987)。Cartesian meditation。Cambridge, MA:MIT Press。  new window
8.艾爾維森、舍爾德貝里(2009)。質性研究的理論視角:一種反身形的方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布林迪厄(2005)。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usserl, K.、倪梁康、張廷國(2005)。生活世界現象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米歇爾•福科、謝強、馬月(2003)。知識考古學。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ourdieu, Pierre、Chamboredon, Jean-Claude、Passeron, Jean-Claude、Nice, Richard(1991)。The Craft of Sociology: Epistemological Preliminaries。Walter de Gruyter。  new window
13.Bourdieu, Pierre、Wacquant, Loïc J. D.、李猛、李康(2004)。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尤爾根.哈貝馬斯(2004)。交往行爲理論:行爲和理性與社會合理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布賴恩.特納、李康(2003)。社會理論指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宣揚(2004)。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賀麟、王玖興(1979)。精神現象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Alexander, J. C.、賈春增(2000)。社會學二十講:二戰以來的理論發展。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吉登斯(2009)。何爲社會科學,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fenleisuoyin/shehuixuelilun/2009-06-22/8230.html。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