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種植麻瘋樹的可行性初探
書刊名:環境與管理研究
作者:楊金昌陳淼勝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ng, Chin-changChen, Miao-she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1:2
頁次:頁105-116
主題關鍵詞:麻瘋樹綠色能源生質柴油生質能源環境管理Jatropha curcasGreen energyBiodiesel fuelBio-energy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能源枯竭與地球暖化是21世紀人類所關切的重要課題。自工業革命以來,石化能源的急速開發以及利用,石油能源逐漸短缺;也由於能源的大量開發與消耗,導致溫室氣體大量增加,地球暖化,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屢見不鮮。綠色能源是全球趨勢,不僅可以解決能源短缺問題,還可以克服溫室氣體大量增加的問題。麻瘋樹的種植以及麻瘋樹生質柴油的開發是目前國際上解決能源及環境問題的主要方法之一。麻瘋樹可以生長在貧瘠的土地、種子含油率高、麻瘋樹籽油可提煉生質柴油、種植麻瘋樹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減緩溫室效應,所以目前國際上積極推展麻瘋樹種以及提煉麻瘋樹生質柴油。國外在非洲以及亞洲正大量種植,國內目前較少有規模化的麻瘋樹研究及種植。本研究自2008年4月起於苗栗縣種植麻瘋樹,觀察育苗、移植、撫育等狀況,統計發芽率、成活率、樹高、結果株比例等數據。結果顯示發芽率80.5﹪、幼苗移植成活率94﹪、當年度結果株比例21﹪、單株結蒴果數量3-19顆。這些結果和國外種植結果相當,甚至更佳。初步顯示麻瘋樹適合在台灣生長,値得在台灣推廣種植及發展麻瘋樹生質柴油,既可種樹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效應;並且麻瘋樹生質柴油可以替代石化柴油,解決能源問題,同時提高台灣能源自主率。
期刊論文
1.于矚明、孫建昌、陳波濤(2006)。貴州的麻瘋樹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研究。西部林業科學,35(3),14-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毛紹春、李竹英、李聰(2007)。麻瘋樹籽油製備生物柴油及應用研究。中國油脂,32(7),4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亞平、費世民、徐嘉、陳秀明、蔡小虎、雷彻虹、羅建勛(2008)。四川麻瘋樹結構和雄雌花動態研究。四川林業科枝,29(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國忠(20050400)。大自然的空調系統--人造森林。科學發展,388,28-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卓開發、洪志猛、潘標志、林曉暉、陳玉印(2006)。能源植物麻瘋樹閩東南引種試驗。林業技術開發,20(6),8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曉輝(2006)。福建南安麻瘋樹引種試驗初報。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5(3),66-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袁理春、徐中志、武逵(2006)。麻瘋樹種植技術。雲南農業科技,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洪長春(200805)。生質柴油綠金的新趨勢--麻瘋樹。科技發展政策報導,3,108-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承剛、王朝文、李建富、苟平、王代鵬、李蘭雲、袁理春(2007)。麻瘋樹物候期和花的發育動態觀察。現代農業科技,1,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尉海東、馬祥慶、劉愛琴、馮麗貞、黃益江(2007)。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進展。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5(2),188-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琳、徐鶯、陳放(2007)。麻瘋子萌發特性研究。種子,26(5),88-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永紅(2006)。小桐子的利用價値與栽培技術。經濟林研究,24(4),7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歐國騰、周世敏(2007)。麻瘋樹育苗及栽培技術。林業科技開發,21(2),92-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賴文安(2009)。麻瘋樹栽培管理技術。廣西農業科學,40(2),141-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蘭生葵、陸文科、盧靜頡、范瓊、蘭健勇(2007)。麻瘋樹及其栽培技術。廣西農業學報,22(1),43-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通、馬丹偉、鄧鶩遠、陳放(2005)。低溫對麻瘋樹生理指標的影響。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7(4),5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Rodhe, H. A.(1990)。Comparis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various gases to the greenhouse effect。Science,248,1217-1219。  new window
18.陳雲蘭(20080400)。百年來臺灣氣候的變化。科學發展月刊,424,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柳中明、李國忠、林俊成、劉育慈(2001)。造林復育對台灣環境二氧化碳減量的貢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abatt, Sonia、White, Rodney R.、Whittaker, Martin、吳國卿(2008)。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臺北:財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惠虹(2008)。苗栗區農業氣象槪況,http://mdores.coa.gov.t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