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宋官窯瓷器與「極其精緻」、「油色瑩徹」--有關南宋官窯瓷器的製作技術的幾個問題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作者:李喜寬
作者(外文):Lee, Hee-gwa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30
頁次:頁35-69+71-82+352
主題關鍵詞:南宋官窯瓷器大不侔矣澄泥為範多次施釉素燒Guan war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Cheng Ni Wei FanMultiple glazing processThe first bur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南宋人葉寘撰《坦齋筆衡》有一段關於南宋官窯的敘述:「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根據這一記錄,多數研究者得出結論,認為南宋修內司官窯瓷器擁有「極其精緻」且「油色瑩徹」的特點,而郊壇下官窯瓷器的特點與修內司官窯瓷器的特點有所不同。但是,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有可能是因為誤解了上一段中的「比舊窯大不侔矣」。實際上,修內司官窯瓷器與郊壇下官窯瓷器都具有「極其精緻」及「油色瑩徹」的特點。  「極其精緻」的前提是「澄泥為範」,多數研究者認為「範」指陶範。因此,研究者主張,模製成形是南宋官窯瓷器製作技術的重要特點。但是,這種主張與「澄泥為範」的實際內容有較大差距。「澄泥為範」是指,用淘洗的泥料(坯料)成形。南宋官窯製作瓷器時,通過淘洗工序,提高Al2O3的含量(%),加工出了高溫燒成時抗變形力較高的坯料,而這種方式成為了南宋官窯瓷器「極其精緻」的生產基礎。  南宋官窯瓷器的另一大特點是「瑩徹」的釉色,這與施厚釉的加工方法有較為密切的關聯。多次施較厚的單層釉,可以製作出這種厚釉,而較厚的單層釉和多次施釉,都需要經過素燒過程。也就是說,南宋官窯在素燒的器物進行幾次施釉與素燒以後,還會進行入窯正燒,以使釉層變厚、釉色「瑩徹」。
期刊論文
1.周少華(2002)。浙江慈溪寺龍口窯址越窯原料及瓷片的X熒光分析與工藝研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 第5輯,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少華、陳全慶(1994)。杭州南宋郊壇下官窯原料的研究。中國陶瓷,2,56-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三笠景子(2007)。南宋官窯青磁再考——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重要文化財《青磁輪花鉢》の位置づけをめぐって——。MUSEUM,6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周少華(2004)。杭州老虎洞窯青瓷原料的研究。杭州。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少華(2004)。從黑胎青瓷的工藝學研究入手討“南宋官窯"與浙江地區的“類官窯"關係。杭州。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少華等(2004)。杭州老虎洞窯青瓷原料的研究。杭州。198-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秦大樹(2004)。老虎洞窯官窯性質芻議。杭州。75-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唐俊杰(2004)。關於杭州老虎洞窯址性質的探討。杭州。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演儀等(2002)。烏龜山南宋官窯遺址發掘的原料和窯具。上海。224-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德金(1989)。烏龜山南宋官窯出土的產品及燒製工藝。北京。5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家治等(2004)。杭州鳳凰山麓老虎洞窯出土瓷片的工藝研究。杭州。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小林仁(2010)。汝窯の謎——“澄泥為範"の系譜。大阪。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惠心(2010)。清乾隆帝的汝窯瓷器鑒定研究,首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孔延之(1983)。會稽掇英總集。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慈溪市博物館(2002)。上林湖越窯。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福康(2000)。中國古陶瓷的科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慈溪市文物管理研究所(2002)。寺龍口越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應秋(1986)。玉芝堂談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園林文物局(1996)。南宋官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8)。寶豐清涼寺汝窯。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嵇曾筠、沈翼機(1986)。浙江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陶宗儀(1959)。南村輟耕錄。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世貞(1986)。弇州四部稿。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顧起元(1986)。說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曹昭(1986)。格古要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871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濂(1986)。遵生八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871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杜正賢、周少華(2003)。南宋官窯瓷鑒定與鑒賞。南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惲(1986)。秋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200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尚瑗(1986)。左傳折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77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家治(2007)。簡論官哥二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祈(1986)。名義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856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家治(1998)。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諸橋轍次(1985)。大漢和辭典。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文煥晰等(2009)。高麗青磁寶物船。木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沈岳明(2004)。低嶺頭類型再認識。南宋官窯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沈岳明(2006)。素燒與多次上釉小議。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12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吳曉力(2004)。郊壇下官窯的新思考。南宋官窯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呂成龍(2004)。試論明清仿宋官窯瓷器。南宋官窯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沈岳明(1997)。修內司窯的考古學觀察——從低嶺頭談起。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4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福康等(2001)。汝官窯的釉色、質感及魚鱗紋。中國古陶瓷研究. 第7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葉宏明等(1989)。龍泉青瓷生產工藝總結。龍泉青瓷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熊寥(2008)。陸羽《茶經》與越窯。中國古陶瓷研究中若干『懸案』的新證。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唐俊杰(2004)。南宋郊壇下官窯與老虎洞官窯的比較研究。南宋官窯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唐俊杰(2008)。不懈的探索——南宋官窯的科技研究。南宋官窯。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玉蘭(2004)。老虎洞窯瓷片堆積坑出土瓷器製燒工藝初探。南宋官窯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玉蘭,(2005)。關於老虎洞窯的幾個問題。東方博物. 第14輯。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謝明良(2005)。晚明時期的宋官窯鑑賞與「碎器」的流行。貿易陶瓷與文化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謝明良(2006)。乾隆的陶瓷鑒賞觀。中國陶瓷史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曹銀精(2009)。泰安海底引揚青磁的性質與製作時期。高麗青磁寶物船與康津。木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厲祖浩(2001)。珍貴的越窯史料——謝景初《觀上林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伯謙(1989)。龍泉青瓷簡史。龍泉青瓷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浙江省博物館(1979)。三十年來浙江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仲謀(2001)。汝窯史料研究二則。中國古陶瓷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