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青少年男子網球選手兩種高壓球與平擊式發球運動學之差異比較
書刊名:輔仁大學體育學刊
作者:陳智仁 引用關係莊濱鴻 引用關係莊宜達
作者(外文):Chen, Chih-jenChuang, Pin-hungChuang, Yi-ta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0
頁次:頁158-177
主題關鍵詞:網球高壓球平擊式發球TennisSmashFlat serv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
  • 點閱點閱:167
期刊論文
1.王苓華(1989)。網球平擊式發球之運動學分析。成大體育,23,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國城、王苓華(20030600)。網球發球軀幹及下肢運動學與重心力矩之分析。大專體育學刊,5(1),205-2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Yu, P. L.、Zhang, D.(1992)。Optimal expansion of competence sets and decision support。Information Systems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30(2),68-85。  new window
4.莊宜達、許家得、張碧峰、曾銀助(2010)。優秀男子網球選手原地與落地高壓球之運動學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刊,5,7-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莊宜達、莊濱鴻、洪國欽、林偉毅、曾銀助(2010)。比較男子網球選手後移與後躍高壓球之差異。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6,5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莊濱鴻、莊宜達、何采容(2010)。男子網球不同型態高壓球上肢關節之運動學分析。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13,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Chiang, C. C.、Chiang, J. Y.、Chen, C. Y.(2006)。A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ll and racket during first and second tennis serves。Journal of Biomechanics,39(1),S194。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Chiang C-C、Nien Y-H、Chiang J-Y、Shiang T-Y(2007)。Kinematic analysis of upper extremity in tennis flat and topspin serve40(S2)。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莊宜達(1994)。網球平擊式發球上肢關節之力學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坤燃(2000)。網球平擊式發球之生物力學分析(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虔祿(1999)。網球發球上肢肢段關節之動力學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俊清(1993)。網球平擊式發球之運動學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苓華(1989)。網球平擊式發球之運動學分析。臺南市:崇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清泉(1988)。網球發球理論與技術研究。台北:體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巫宏榮(2004)。網球的第壹本書。臺北市:益群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樹淵、張思敏、張清泉、田文政(2000)。網球技術理論與實際。中華民國網球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同茂(1990)。不同不法的網球發球在三度空間的運動學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體育學術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