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豫州豪族與蕭梁政權
書刊名:史轍
作者:鄭富元
作者(外文):Zheng, Fu-yuan
出版日期:2012
卷期:8
頁次:頁1-21
主題關鍵詞:宗王出鎮豫州豪族刺史梁武帝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
南朝宗王出鎮地方是頻繁而常見的管理方式,與北魏接壤的北境諸州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更需透過宗王出鎮來安撫帝王的對邊將的猜忌,不管是荊、雍、益等州皆如此,梁朝亦不外如是。但豫州因位置特殊,對外可進攻北方重鎮,對內可平衡荊揚衝突,但梁朝豫州刺史安排卻從未宗王出鎮,且豫州刺史的人選中,夏侯氏與裴氏竟能以本地人出鎮豫州刺史長達二十年,這對於南朝政局會有什麼影響?夏侯氏與裴氏經長時間發展,齊梁時已具備左右政局的實力,夏侯氏投靠蕭衍,裴氏舉族投魏,對於齊末政局均有一定影響,夏侯詳代表的豫州豪族因擁護蕭衍,在梁朝建立時被授與高官厚祿,但其所代表豫州勢力對武帝來說反成威脅,這段期間夏侯氏與裴氏因遭猜忌而變得小心謹慎,經過梁朝天監年間的沈潛,武帝戒心漸減,普通年間,北魏發生六鎮之亂,武帝藉此北伐,裴邃成為北伐主將,夏侯詳子夏侯亶、夏侯夔亦有亮眼表現,武帝為鞏固戰果讓夏侯兄弟擔任豫州刺史數十年,夏侯氏在這段時間培養精良部曲,豫州豪族於此時達至鼎盛。梁末,裴邃死後,裴氏後人發展不及夏侯氏,但夏侯氏亦漸分兩支,一支朝中央前進,逐漸中央官化,一支留於地方,坐擁重兵。侯景之亂,地方的夏侯氏與侯景合作,中央化的夏侯氏卻領著私家部曲守衛建康,最終隨著侯景覆滅建康,之後又為梁元帝所勦滅,豫州豪族於此次動亂中元氣大傷,此後再也不見其蹤跡。
期刊論文
1.韓樹峰(1996)。河東裴氏南遷述論。中國史研究,2,96-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來琳玲(2009)。簡論南北朝士人流寓的原因及命運。社科縱橫,24(4),140-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敬高(1987)。南朝的將門。華中師範大學學報,6,137-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陶新華(2002)。論魏晉南朝地方政權的軍事化。史學月刊,4,35-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鳳家(2004)。南北朝時期豫州地方勢力與南北政權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奎(2008)。南朝中外軍研究。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趙以武(2006)。梁武帝及其時代。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樹峰(2003)。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姚思廉(2008)。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司馬光、胡三省(1995)。資治通鑑。北京: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子顯(200703)。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譚其驤(1996)。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嚴耕望(2007)。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伊同(2006)。五朝門第。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杜佑、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1988)。通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魏收(2007)。魏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延壽(2007)。北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允蹈(1968)。蜀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敏(2002)。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後期社會歷史的影響。魏晉南北朝史發微。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大渭(1998)。梁末陳初豪強酋帥的興起。六朝史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慧蓮(1988)。梁武帝的地方政策與梁陳變局。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延壽(1975)。南史。武帝紀。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