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底層政治與革命精英:資源動員理論的視角
書刊名:二十一世紀
作者:胡悅晗
作者(外文):Hu, Yue-han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32
頁次:頁101-109
主題關鍵詞:政治革命精英資源動員理論中國共產革命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馮仕政(2003)。西方社會運動研究:現狀與範式。國外社會科學,2003(5),66-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erry, Elizabeth J.、李寇南、何翔(2001)。重訪中國革命:以情感的模式。中國學術,2001(4),97-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裴宜理、閻小駿(2008)。底層社會與抗爭性政治。東南學術,2008(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鼎新(2005)。西方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發展之述評:站在中國的角度思考。社會學研究,2005(1),168-2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Jenkins, J. Craig(1983)。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9,527-553。  new window
6.劉能(2004)。怨恨解釋、動員結構和理性選擇--有關中國都市地區集體行動發生可能性的分析。開放時代,2004(4),57-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Klandermans, Bert(1984)。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Social-Psychological Expansions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9(5),583-600。  new window
8.王奇生(20041015)。「革命」與「反革命」:一九二○年代中國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歷史研究,2004(5),84-105+190-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文治(2009)。從叛亂走向革命:保土意識、階級意識及鄉村革命動員--以中共與皖西大刀會為中心的探討(1922-1932)。學術界,2009(10),186-2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文治(2010)。民眾動員視野下的中共與富農--以鄂豫皖蘇區為中心的考察。開放時代,2010(10),36-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斌(2010)。政治動員與社會革命背景下的現代國家建構--基於中國經驗的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10(4),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于建嶸(2010)。精英主義束縛底層政治。人民論壇,2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軍全(2011)。軍事動員與鄉村傳統: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優待抗屬為例。歷史教學,2011(2),3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奇生(2002)。黨員、黨組織與鄉村社會:廣東的中共地下黨(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5),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進(2007)。黨、革命動員和地域社會:論中共河北黨組織(1928-1934)。史學月刊,2007(12),70-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宏卿、肖文燕(2010)。農民性格與中共的鄉村動員模式--以中央蘇區為中心的考察。開放時代,2010(10),60-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濟順(2004)。上海里弄:基層政治動員與國家社會一體化走向(1950-1955)。中國社會科學,2004(2),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阮清華(2010)。中國共產黨建立城市政治動員網絡的初步嘗試--上海推銷人民勝利折實公債論述。中共黨史研究,2010(4),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里峰(2007)。土改中的訴苦:一種民眾動員技術的微觀分析。南京大學學報,2007(5),97-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彭正德(2009)。土改中的訴苦:農民政治認同形成的一種心理機制--以湖南省醴陵縣為個案。中共黨史研究,2009(6),112-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賀照田(2009100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涵:從梁漱溟的視角看。思想,13,115-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喬士華(2004)。從社會動員到意義建構--20世紀20-30年代的上海工會(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Walder, Andrew G.、龔小夏(1996)。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中國工業中的工作環境和權力結構。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erry, Elizabeth J.、劉平(2001)。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鼎新(2006)。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斯考切波、何俊志、王學東(2007)。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ao, James Z.(2004)。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zhou: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Cadre, 1949-1954。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new window
6.于建嶸(2010)。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從革命奪權到告別革命。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耀煌(2002)。共產黨.地方菁英.農民─鄂豫皖蘇區的共產革命(1922-1932)。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高潮(1997)。地土.農民.共產黨:社會博弈論分析。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鄒讜(2002)。政治研究社會科學化--評《地主.農民.共產黨:社會博弈論分析》,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尹鈦。「黨」治史,還是「治黨史」?--評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年-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http://www.gongfa.com/yintaiwangqisheng.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Perry, Elizabeth J.、姜進(2007)。中國革命中的知識精英與底層教育。知識份子論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uara, Prasenjit、劉永濤(1994)。中國近代史上的國家與公民社會。中國現代化問題--一個多方位的歷史探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建華(2000)。論現代中國「革命」話語之源。「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建華(2000)。百年醒獅之夢的歷史揶揄--「群眾」話語與中國現代小說。「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于華、孫立平(2003)。訴苦:一種農民國家觀念形成的中介機制。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82)。江西工作近況--綜合性報告。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82)。湘贛邊特委信。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