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尋找重建公共空間的路徑:從微博公共知識分子的公共性放逐談起
書刊名: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
作者:吳建忠 引用關係林威克 引用關係洪于婷
作者(外文):Wu, Chien-chungLin, Wei-koHung, Yu-ting
出版日期:2013
卷期:6:1
頁次:頁83-95
主題關鍵詞:微博公共知識分子公共性話語權Micro-blogPublic intellectualPublicityThe right of discour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期刊論文
1.道格拉斯.凱爾納、李卉(2007)。公共領域與批判性知識份子。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94-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曉冬(2011)。微博對公共領域復興的解構。南風窗,2,2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伍遠岳、郭元祥(2011)。論知識的個性化意義及其實現。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1,56-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田磊(2010)。微博:新技術的美妙與危險。南風窗,26,2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南方週刊(2004)。影響中國公共知識份子50人。南方人物週刊,7,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汪凱(2007)。要公共知識份子,還是要公共領域。中國傳媒報告,4,5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名亮(2012)。現實與隱憂:微博意見的話語權力。今傳媒,5,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翔、許紀霖(1994)。學統與政統。讀書,5,83-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彭思舟、吳建忠(20110700)。馮京當馬涼?論國際話語權與中國大陸拓展國際話語權的新思路。展望與探索,9(7),74-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耀(2010)。微博與公共領域。文藝研究,2010(12),95-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友漁(2004)。當代中國公共知識份子的生成。當代中國研究,4,23-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蔡騏(2011)。大眾傳播中的明星崇拜和粉絲效應。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131-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蘇力(2003)。中國當代公共知識份子的社會建構。社會學研究,2,10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雅各比、洪潔(2002)。最後的知識份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斯德(2002)。卡爾.曼海姆精粹。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紀霖(2002)。從特殊走向普遍一專業化時代的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可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oucault, Michel、嚴鋒、包亞明(1997)。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吉方平(20041115)。透過表像看實質一析公共知識份子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