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吧城華人公館《公案簿》的內容特色與史料價值評析
書刊名:史匯
作者:邱炫煜
作者(外文):Chiu, Hsuan-yu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6
頁次:頁31-48
主題關鍵詞:荷印吧城華人公館公案簿印尼華人Dutch IndiesKong Koan in BataviaGong An BuChinese in Indonesi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
  • 點閱點閱:7
近十餘年來,透過海峽兩岸、荷蘭、法國、日本、印尼等跨國學者與學術機構的共同努力之下,打開了塵封百年的印尼雅加達華人公館檔案神秘面紗。這批涵蓋印尼華僑18世紀以來近兩百年的檔案,總計約有一千卷抄本、手稿,絕大部分是以閩南方言,間以部分荷蘭語、馬來語詞彙記載而成的特殊歷史文獻。 其中有部分珍貴檔案,如吧城華人公館(吧國公堂)《公案簿》,是近年來在印尼雅加達發現的18到20世紀當地華僑社區的歷史檔案之一,內容是有關華人半自治機構審理華僑社區民事糾紛案件的紀錄,對荷印時期以來的印尼華僑華人史研究是非常有價值的檔案資料。 本文之作,一方面有鑑於許多青年學子對於海外華人的檔案所知仍然極為有限,因此,擬就此ㄧ檔案已經陸續整理出版的《公案簿》內容性質與史料價值加以評析與介紹,希望在臺灣也能有更多以此叢書為資料基礎的研究論文問世;一方面就近年來知見有關此一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回顧與展望。 全文除了前言與結論之外,先介紹吧城華人公館檔案的概況;接著針對吧城華人公館檔案已出版的一系列《公案簿》叢書的內容特色作分析;再就以《公案簿》為資料基礎的現行研究情況與史料價值進行評析;此外,參考文獻部分,另將近年所蒐集與知見的相關書目資訊附誌於後,俾便學術同行或後進參考。
Through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by scholars and academic institutes among Taiwan, Mainland China, the Netherlands, France, Japan as well as Indonesia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revealed the secrets of the archives of Overseas Chinese Kong Koan in Batavia, Dutch East Indies, which cover more than 1,000 manuscripts written in Hakka dialects, partly in Dutch language and Bahasa Melayu describing Chinese communities in Indonesia for over two hundred years since eighteenth century. Among these valuable sources, Gong An Bu of the Batavian Kong Ko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Chinese communities the eighteenth to twentieth centuries in nowadays Jakarta, Indonesia, which describes semi-autonomous institutions dealing with civic dispute resolutions and, of course, it constitut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Dutch East Indies. The author tries to briefly introduce the current collections of archives of Overseas Chinese Kong Koan in Batavia, which is followed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s of the newly published series of Gong An Bu. Besides, the author assesses the previous studies based upon Gong An Bu and also provides most recently bibliographica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and promote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期刊論文
1.布倫諾拉斯克(1963)。華人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用。南洋問題資料譯叢,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甫榕.沙勒(1957)。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後在印尼的中國人。南洋問題資料譯叢,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克勞婷•蘇爾夢(2010)。東爪桂韓氏家族:企業精神與政治舞臺(18-19世紀)。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燕清(2008)。巴達維亞甲必丹制度與華僑包稅制關係探析--以瑪腰陳永元為個案。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燕清(2006)。吧城華人公館檔案之《戶口名簿》與《新客簿》述略。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永強、馬慧玥(2008)。東南亞華人自治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域外影響。暨南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永強、馬慧玥(2012)。吧達維亞華人公堂法律適用的原則與法律程序。南都學壇,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紀宗安、顏麗金(2004)。試析吧國華人公堂的盟神審判。東南亞研究,3,66-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紀宗安、顏麗金(2005)。試析吧國公堂的盟神審判。商邱師範學院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強(2011)。19世紀中葉吧城華人離婚狀況淺析。蘭臺世界,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長恩(2009)。試析吧城公堂的宗教管理。蘭臺世界,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鶴綿(2008)。吧國公堂檔案所見之18世紀末閩粵出洋人中人制度--以「知見人」、「掛沙人」、「咹咀人」為中心。海交史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挺(2009)。早期僑批業運營的幾個問題--以吧城華人公館《公案簿》的記載為中心。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宗仁(200602)。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圖書館訪問瑣記。國家圖書館館訊,95(1),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瑛珣(20041200)。吧城華人「公案簿」與閩南人在東南亞的經濟行為。僑光技術學院通觀洞識學報,3,63-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蒲晶、甘奇(2011)。吧城華人社會中的女性--以《公案簿》為中心的個案考察。海南師範大學學報,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文紅(2007)。1619-1928年間巴達維亞華人社會的民事審判程式初探。華僑華人歷史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永連(2006)。從吧國公堂《公案簿》看清前期巴達維亞與中國的經濟往來。海交史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永連(2008)。從《公案簿》新客資料看中國與巴達維亞之間的技術交流。海交史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賴貴三(20050900)。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白津」學記。中國學術年刊,27(秋),221-247+296-2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聶德寧(2000)。「吧國公堂」檔案。歷史檔案,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聶德寧(2002)。「吧國公堂」檔案之《公案簿》述略。華僑華人歷史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聶德寧(2003)。吧城華人社會歷史風貌的真實再現--(18世紀末吧達維亞唐人社會》評介。南洋問題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聶德寧(2005)。18世紀末-19世紀中葉吧城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係--以吧城華人公館《公案簿》檔案為中心的個案分析。南洋問題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聶德寧(2006)。吧城華人公館檔案文獻及其研究現狀。南洋問題研究,2006(4),63-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聶德寧(2009)。衝突與兼容:荷印吧城華人遺產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以巴達維亞華人公館《公案簿》檔案為例。南洋問題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龐衛東(2008)。試論吧城華人檔案的內容與特點。蘭臺世界,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賴貴三(20040600)。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典藏印尼華僑「吧國公堂」檔案暨匾聯木牌考釋校記。國文學報,35,213-2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許雲樵(1955)。吧國公堂與華僑史料。南洋學報,11(2),17-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包樂史(1996)。十七世紀初中國海商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包樂史(2009)。過去的聲音:公館檔案告訴我們什麼?。第四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會議,暨南大學 (會議日期: 2009/05/09-0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城山智子(2010)。18-19世紀亞洲長程貿易的制度與效能:以吧達維亞公館公案簿為例。黃富三教授榮退暨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 (會議日期: 2010/09/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翁頻(2008)。巴城華人孤貧養濟院美色甘初探--以《公案簿》為中心。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東亞地區的跨海移民.海洋文學.思想文化傳播.區域交流」,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人文科學院 (會議日期: 2008/11/06-11/07)。基隆。7-1-1~7-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翁頻(2009)。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巴達維亞華人美惜甘與公堂關係試探。第四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會議,暨南大學 (會議日期: 2009/05/09-0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挺(2007)。巴城華人公館《公案簿》所見早期僑批業的運營。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verseas Chinese and Sino-Westem Cutural Exchanges,澳門大學、澳門歸橋總會、澳門緬華互助會、美國三藩市州立大學(主辦) (會議日期: 2007/1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鶴綿(2008)。18世紀末閩粵民人「賒單出洋」問題--以「吧國公堂」檔案中有關樟林船的個案為中心。第七屆潮學國際研討會,韓山師範學院 (會議日期: 2008/0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瑛珣(2005)。清代「出洋客」財產管控方式之探討:以《吧城華人公館檔案叢書--公案簿》與《泉州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為分析對象。2005華文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父紀念館、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2005/04/08-04/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瑛珣(1788)。東南亞閩人商業類型之轉變--吧城合夥生意糾紛案件(1788-1844) 探析。廣東農史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江門林業發展研討會,廣東農史研究會、江門市林業局和華南農業大學農史研究室聯合舉辦 (會議日期: 2005/06/13-06/15)。廣東鶴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賴貴三(2007)。「公堂寶案薪傳遠,流裔遺珍辨鏡新」--從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所藏印尼華人「吧國公堂」匾聯碑記與檔案探論移民史實。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東西方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7/10/07),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聶德寧(2003)。《公案簿》檔案中有關吧城華人與當地民族關係的若干案例分析。福建中國東南亞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雪(2007)。18-19世紀吧城華人社會婚姻狀況研究(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廣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鄒涵芳(2009)。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巴達維亞華人家庭生活管窺--以《公案簿》為中心(碩士論文)。廈門大學,廈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勤(2008)。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吧達維亞華人社會狀況--以吧國公堂檔案《公案簿》第一至五輯經濟案件為析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廣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袁冰凌、蘇爾夢(2004)。公案簿。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聶德寧等(2005)。公案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侯真平等(2005)。公案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鳳斌等(2005)。公案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包樂史、劉勇、聶德寧、侯眞平、吳鳳斌(2006)。公案簿。廈門:廈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聶德寧(2007)。公案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侯真平等(2009)。公案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lussé, Leonard、吳鳳斌(2009)。公案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包樂史(2010)。公案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包樂史(1998)。巴達維亞的華人公堂或理事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包樂史、吳鳳斌(2002)。18世紀末吧達維亞唐人社會:吧城公館檔案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包樂史、楊立新、冷杉(2009)。苦澀的結合: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齣離婚戲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學民、黃昆章(2005)。印尼華僑史:古代至1949年。廣州:廣東高等敎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南京(2006)。印尼華僑華人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文鷹、陳曾唯、陳安妮(1981)。荷屬東印度公司統治時期吧城華僑人口分析。廈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昆章(1950)。印尼華僑華人史:1950至2004年。廣州:廣東高等敎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華僑志編委會(1961)。華僑志:印尼。臺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華南銀行調查課、楊建成(1984)。荷屬東印度華僑商人。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傅吾康、蘇爾夢、蕭國健(1997)。印度尼西亞華文銘刻彙編。星加坡南洋學會:巴黎法國遠東學院:巴黎羣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凱特、王雲翔、蔡壽康等(1988)。荷屬東印度華人的經濟地位。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蔡仁龍(2000)。印尼華僑與華人概論。香港:南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Bontekoe, Willem Ysbrantsz、姚楠(1982)。東印度航海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包樂史、莊國土(1997)。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吳鳳斌、包樂史(2002)。公案簿。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江醒東(1979)。荷蘭殖民主義者對印尼華僑的壓迫。東南亞歷史論叢。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紀宗安、張雪(200812)。18-19世紀吧城華人婚姻狀況研究--《公案簿》婚姻案件探析。世界華僑華人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紀宗安、張雪(200912)。18-19世紀吧城華人婚姻狀況研究--《公案簿》婚姻案件探析。世界華僑華人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