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杜甫秦州詠物詩的心理探析--應用本土化文藝心理學理論的嘗試
書刊名:鵝湖
作者:潘啟聰
作者(外文):Poon, Kai-chung
出版日期:2015
卷期:40:8=476
頁次:頁21-30
主題關鍵詞:杜甫詠物詩文藝心理學心理學本土化心理分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
本文以心理學的角度剖析杜甫在泰州時所作的詠物詩,探討其寫作時的心理狀態。乾元二年是杜甫一生中最艱苦的時期,由七月棄官赴泰州到十二月離同谷入屬,杜甫共創作了一百一十七首詩歌。論者多講這些詩歌中充滿了「沉鬱孤寂」、「悲劇美學氣息」、「懼禍心理」、「失望情緒」等心態。愚音認為這些說法皆未能全面了解詩人約心態。以我國本土、文化為徑為基礎,筆者將參考儒家的理論,以之分析杜甫在寓秦時所作的詠物詩,並由詩歌中的用字和內含意象指出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詩人在詩歌中表現花了其對生活的積極態度。筆者本文的目的是借杜甫的分析作為引子,嘗試應用本土化文藝心經學徑為對中國的文藝作品進行心經分析。從而指出,文藝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有著極大需要的。
期刊論文
1.聶大受(2002)。杜甫秦州詠物詩二題。杜甫研究學刊,20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利民、梅水燕(2007)。論疏救房琯事件對杜甫的心理影響。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文靜(2008)。詩興的孤獨和生命的悲感。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葉嘉瑩(2008)。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莫礪鋒(2002)。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鮑霽(1988)。馮至學術精華錄。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莫礪鋒、武國權(2009)。杜甫。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莫礪鋒(2009)。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葛魯嘉(2008)。新心性心理學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佛洛伊德(2006)。釋夢。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甫、楊倫(2007)。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仇兆鰲(2009)。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格里格、津巴多、王壘、王甦(2005)。心理學與生活。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錢谷融、魯樞元(2003)。文藝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希旦、沈嘯寰、王星賢(2007)。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浦起龍(1981)。讀杜心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Lefebvre, Andre、若水(1992)。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Maslow, Abraham H.、許金聲(2007)。動機與人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