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Hans Hollein作品探究建築地標的形成
書刊名:華梵藝術與設計學報
作者:許維玿吳佳慧
作者(外文):Hsu, Wei-chaoWu, Chia-hui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2
頁次:頁98-110
主題關鍵詞:建築地標形狀皮層文化Hans HolleinLandmarkShapeArchitectural skin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洪鎌德(20011200)。結構-功能論的法律社會學--帕森思法律觀的析評。國家發展研究,1(1),147-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牛龍珍、鄒倩(2013)。作媒介的地標性建築--論城市地標性建築的媒介特性。今傳媒,8,131-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映梅(2011)。論建築表皮設計語言的發展。群文天地,20,116-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孟良、龍天翔(2012)。當代城市建築表皮的藝術特徵。城市問題,3,1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芃(2014)。建築表皮材料演繹建築形體的「輕」與「重」。裝飾,3,135-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建緯(2006)。符號學是什麼。暨大電子雜誌,40,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蔣曉梅、翁金山(20010400)。臺南市都市意象之研究--專家觀點之探討。建築學報,35,45-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謝曜州、黃琡雅(2010)。城市肖像漫遊--影像的空間旅行與對話。設計理論與實務國際研討會。台中市:國立臺中技術學院。85-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蕭榕儀(2010)。赫爾佐格與德穆隆建築皮層設計手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Oppenheim, A. N.、呂以榮(2002)。問卷設計、訪談及態度測量。臺北市:六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oldberger, P.、林俊宏(2012)。建築為何重要。臺北市:大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all, Sean、呂奕欣(2015)。這就是符號學!。臺北市:積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ollein, H.、Weibel, P.(2012)。Hans Hollein。Hatje Cantz Publishers。  new window
5.Marshall, Catherine、Rossman, Gretchen B.、李政賢(20140312)。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Warke, V.、Simitch, A.、吳莉君(2015)。建築的語言:從想到做,每位建築人都想掌握的26個法則。臺北市:原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維能(1998)。建築法規。臺北市:詹氏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Merriam, Sharan B.、Tisdell, Elizabeth J.、顏寧(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Jencks, Charles、吳介禎(1998)。後現代建築語言。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Lynch, Kevin、胡家璇(2014)。城市的意象。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