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莫內「聖拉札車站」畫中的火車聲:通感與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
書刊名:視覺藝術論壇
作者:劉秋固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Chiu-ku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2
頁次:頁34-49
主題關鍵詞:聖拉札車站通感身臨其境審美體驗Gare Saint-LazareSynesthesiaImmersionAesthetic appreciation experi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陳育德(2000)。靈心妙悟,感而遂通--論藝術通感。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3),384-3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倩(2009)。視覺與聽覺的通感交融。時代文學,15,200-2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四朋(2010)。象外之音:南陽漢畫像石聽覺因素的視覺表現形式。南都學壇,7,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田鴿(2016)。當莫奈遇見德彪西--印象派的繪畫與音樂的比較。藝苑,5,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由迪(2012)。莫內畫作的光影自然之美。今日湖北(中旬刊),10,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倪夏楠(2016)。論印象主義繪畫中的光與色。今傳媒(學術版),7,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崔爍(2016)。光色變幻的世界--莫奈的印象派繪畫理論分析。藝海,10,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崔育斌(2005)。印象派繪畫的現象學意義。文藝研究,4,142-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浩軍(2008)。空間性與身體性--論海德格爾與梅洛-龐蒂空間之思的現象差異。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立鶴(2015)。通感、隱喻與多模態隱喻。語文與國際研究,13,91-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雍自鴻(2007)。色彩的共感覺。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10,4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廖雨聲(2015)。作為原初感覺的通感--藝術通感的現象學解釋。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öhme, Gernot、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20030400)。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70=188,1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國英(2004)。印象主義繪畫的現代性格與現象學意涵。現象學與人文科學,1,125-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沈憶珊(2011)。十九世紀法國巴黎城市生活之描繪--以印象派畫作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大春(2007)。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三大主題。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erleau-Ponty, Maurice、姜志輝(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政廣(2008)。莫內。臺北市: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蔣勳(2013)。破解莫內。臺北市:遠見天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