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
書刊名:議藝份子
作者:黃一修
作者(外文):Huang, I Hsiu
出版日期:2018
卷期:31
頁次:頁1-28
主題關鍵詞:李漁芥子園畫譜芥子園畫傳十竹齋畫譜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4
《芥子園畫傳》作為清朝印刷與畫譜重要的代表之作,其影響力主要在於其為中國技法大成。其畫譜性質,不僅可作為中國畫技法初學者的入門,也引起許多畫家的臨摹模仿,更使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中國地區著名的繪畫教材。《芥子園畫傳》同時也以相當完善的印刷技術以及編輯,為後世盛讚,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然而,《芥子園畫傳》並非畫譜的先例,在前的尚有《顧氏畫譜》、《十竹齋畫譜》等。本文試圖釐清畫譜性質的流傳以及演變,歸納出《芥子園畫傳》在當中有何承先啟後的作用。
期刊論文
1.Kobayashi, Hiromitsu(20041200)。Publishers and Their Hua-p'u in the Wan-li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Painting Manual in the Late Ming。故宮學術季刊,22(2),167-198。  new window
2.馬孟晶(20000900)。依違於版畫與繪畫之間--「十竹齋書畫譜」的多重性格。故宮學術季刊,18(1),109-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孟晶(2008)。Linking Poetry, Painting, and Prints: the Mode of Poetic Pictures in Late-Ming Illustrations to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1),1-51。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周生春、何朝暉(2012)。印刷與市場國際會議論文集。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播(2009)。傅狷夫美育思想研究。現代書畫藝術風格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4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葉俊慶(2007)。周履靖及其《夷門廣牘》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嘉陵(2006)。清末民初的繪畫教育與畫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樹寶(2008)。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湖南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永德(2006)。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秀民、韓琦(2006)。中國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俞為民(1998)。李漁評傳。江蘇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伯敏(1986)。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錢存訓(1992)。中國書籍、紙墨及印刷史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正言(1987)。十竹齋書畫譜。臺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概(1972)。芥子園畫傳。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振濂、國家圖書館(2008)。芥子園畫傳。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致忠(1999)。古代版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概(2011)。芥子園畫傳。北京:中國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強(2015)。李漁考論。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概(1701)。芥子園畫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方國權。自有清香先宇內--海派先驅張熊的繪畫及影響,http://article.iyishu.com/4359472804.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