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術創新:根治“學術垃圾”痼疾之方--以歷史研究為中心
書刊名:澳門理工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作者:李伯重
作者(外文):Li, Bozhong
出版日期:2019
卷期:22:1=73
頁次:頁118-129+205
主題關鍵詞:學術垃圾學術創新歷史研究碎片化Academic rubbishAcademic innovationHistorical researchFragment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王笛(2012)。不必擔憂「碎片化」。近代史研究,2012(4),3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學典(2004)。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學。歷史研究,20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伯重(2015)。史料與量化:量化方法在史學研究中的運用討論之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肖宏、張義川、伍軍紅、孫雋(2017)。從文獻大數據看近十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發展狀況(2006-2015)。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邱晨輝(2013)。專家稱剔除學術垃圾需徹底改革評價體系。中國科技信息,2013(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毅夫(1995)。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經濟研究,199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祚民(1984)。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文史哲,198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伯重(2008)。回顧與展望: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百年滄桑。文史哲,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Li, Bozhong(2008)。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he rise of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15(1),50-64。  new window
10.吳承明(1995)。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經濟研究,19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伯重(20170100)。反思「新經濟史」:回顧、分析與展望。澳門理工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5-24+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伯重(2015)。量化史學中的比較研究。量化歷史研究,20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伯重(2015)。科學看待量化方法在史學研究中的作用。當代中國史研究,20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伯重(2015)。正確認識量化方法在史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和適用性。學術界,201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013)。專家稱剔除學術垃圾需徹底改革評價體系。中國科技信息,20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念群(2012)。「整體」 與「區域」 關係之惑--關於中國社會史、文化史研究現狀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12(4),23-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闖(2015)。權勢轉移--1958年「史學革命」中激進青年史家群體的形成及演變(博士論文)。山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斯塔夫里阿諾斯、吳象嬰、梁赤民、董書慧、王昶(2006)。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適(1921)。胡適文存。上海:亞東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e Goff, Jacques、Chartier, Roger、Nora, Pierre、姚蒙(1989)。新史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ill, Christopher(1984)。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Radical Ideas During the English Revolution。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new window
5.Barraclough, Geoffrey、楊豫(1987)。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伯重(2014)。史潮與學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Phelp, Edmund(2013)。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中信出版社。  new window
其他
1.李秀偉(20150323)。何謂平庸之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居濃(20080404)。高校論文大躍進核心期刊「版面費」 真相,廣州。,http://www.infzm.com/content/5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80308)。95%的學術文章是垃圾?可能更多把,https://blog.csdn.net/sttony/article/details/21578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牛文怡(20041215)。1600部文學史背後的憂思,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0160921)。中國醫生論文被曝造假或是科學史上最大一次,http://news.sohu.com/20160921/n468857202.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0061212)。「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國人愚蠢的想法)」 學術評價告別SCI,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876.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0180309)。施一公直言「垃圾論文」,「評價體系」該改了,http://tech.sina.com.cn/d/i/2018-03-09/doc-ifysates0419433.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0170422)。中國人又創了一個世界紀錄,集體論文造假的紀錄,http://news.163.com/17/0422/22/CILL1S9000018M4D.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來揚(20090525)。「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調查,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凱(20090601)。比「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還要牛,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0180702)。暨大博士涉抄襲被撤銷學位:論文高產導師係院領導,https://www.sohu.com/a/238846130_1000247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沫若(19510729)。近兩年來的中國歷史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伯重(20170731)。網絡信息技術推動史學研究進入新時代,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先哲(20150210)。大量「學術垃圾」 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克斯‧韋伯(20150204)。以學術為業,http://www.cssn.cn/zhx/zx_txzl/201502/t20150204_1504505.shtml。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姜義華(2011)。革故鼎新:六十年來中國史學的責任擔當。史學調查與探索: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學部論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i, Bozhong(2016)。Economic history in China: Tradition, divergence and potential。Routledge Handbook of Global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3.李伯重(2017)。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75)。[資本論]序言。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啟超(2005)。〈國學論叢‧王靜安先生紀念號〉序。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顧頡剛(2011)。零碎資料與系統知識。顧頡剛全集‧讀書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