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蔡襄〈四賢一不肖〉詩及其政治意識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許文輝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4
頁次:頁141-159
主題關鍵詞:蔡襄四賢一不肖朋黨慶曆新政歐陽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范仲淹因觸怒宰相呂夷簡而被降謫,歐陽脩移書高若訥批評其不論救范仲淹,有失諫官職守。不久歐陽脩亦被貶夷陵。蔡襄這組詩便是在景祐三年(1036)五月二十七日參與歐陽脩赴貶所前的餞別活動上有感而作。從《宋史》的記載看此詩的傳播,說明此詩在當時受到極多的關注。這乃是因為北宋文人士子喜好議論國事之故,而范仲淹恰巧正是他們關注的對象,促使此詩廣為流傳。此外,詩中對「四賢」與「不肖」直觀的是非善惡的評價,符合當時讀者追求正義的心理,同樣是這組詩傳播的動因。其次,本文反駁了四庫館臣的觀點,澄清蔡襄因待職授官之故,加上朝廷禁止官員越職言事,在無法自達的情況下,藉著詩文向朝廷表達不滿,而非如四庫館臣所認為的,蔡襄身為祕閣校勘,有其正規管道向朝廷抗議眾人的貶黜。最後,略論范仲淹朋黨團體的形成及針對李貞慧的看法,提出四賢之一的歐陽脩在時過境遷後,撰寫范仲淹、余靖和蔡襄等人的碑誌銘文時,對蔡襄當年創作此詩之事絕口不提,未必只是歐公「只記大節」的原則,亦包含四庫館臣所說「知其過當」的追悔心理
期刊論文
1.江小濤(2004)。士大夫政治傳統的重建與宋仁宗時期的「朋黨之議」。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2004(1),247-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漆俠(1992)。范仲淹集團與慶曆新政--讀歐陽修《朋黨論》書後。歷史研究,1992(3),126-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蔡襄、徐(火勃)、吳以寧(1996)。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田況(2003)。儒林公議。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韓琦、李之亮、徐正英(2000)。安陽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燾(1995)。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介、陳植鍔(1984)。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兆鵬(2013)。宋代文學傳播探原。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稱、孫言誠、崔國光(2000)。東都事略。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祁琛云(2015)。北宋科甲同年關係與士大夫朋黨政治。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貞慧(2015)。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闢之、呂友仁(1981)。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琳(2003)。蔡襄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十朋、王聞詩、王聞禮(1983)。梅溪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瑞來(2015)。天地間氣:范仲淹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強(2011)。北宋慶曆士風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蔣維錟(2002)。蔡襄年譜。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金發(1990)。蔡襄及其家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水照(2000)。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德清(2006)。歐陽修紀年錄。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蘇舜欽、傅平驤、胡問濤(1991)。蘇舜欽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歐陽修、李逸安(2001)。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蘇軾、茅維、孔凡禮(1986)。蘇軾文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曾棗莊、劉琳(2006)。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