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聊齋誌異》古琴意象探析--以〈宦娘〉、〈粉蝶〉、〈局詐〉為例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李語桐
出版日期:2019
卷期:15
頁次:頁19-44
主題關鍵詞:古琴意象異質時空人與非人琴與情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2
古琴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從王室、巫師祈天治民,到士大夫修身養性、禁邪心之器,再延伸至知音、琴挑的情感意象。古琴的起源充滿神話性,其最初是巫者、王者與上天溝通的神器,作為一種與他界連結的樂器。古琴單音而多層次的音色,使它較其他樂器容易建構聽覺空間感,讓彈奏者及聽奏者間形成獨立的聽覺空間。琴音成為媒介物,使現實世界的人能夠與虛幻世界的非人連結,搭建起溝通橋樑,讓深知古琴樂理,懂得欣賞古琴琴音的知音,透過知琴音而知人意,這種情感甚至深化為男女之情,使古琴成為男女傳情的重要關鍵。又古琴在敘事結構中時常作為人物出現、情節轉折的關鍵之物,本文由古琴起源、神祕性及其單音節多層次虛實音色特質切入,來探討古琴此物在志怪小說《聊齋誌異》中連結陰陽兩界、人與非人的作用,以及小說中人物情感共鳴,如何透過古琴書寫來深化情節的聯繫,藉此明晰古琴在《聊齋誌異》當中的意象究竟為何
期刊論文
1.袁愈宗(2005)。《聊齋志異》對「人神戀」型故事的繼承與創新。蒲松齡研究,2005(2),26-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世碩(2004)。「琴瑟友之」的變奏曲--〈宦娘〉新解。蒲松齡研究,2004(1),109-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瓊慧(20070600)。古琴音樂中的「多層次單音結構」與聽覺空間感。止善,2,107-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暮蓉(2013)。古琴音樂文化的象徵意義。中國音樂,2013(1),5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楚愛華(2010)。古琴意象在聊齋誌異中的傳遞與深化。蒲松齡研究,2010(3),114-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楚愛華(2011)。琴樂與古代小說文學敘事的意境生成。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03-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楚愛華(2013)。古代小說中的夜琴意象及其文化內涵。齊魯學刊,2013(4),138-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楚愛華(2013)。伯牙摔琴為哪般--從「伯牙絕絃」看古琴的知音情結。語文建設,2013(8),3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明媚(1988)。靜遠淡意趣盎然--古琴音樂的空間美感。中國音樂,1988(4),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季贇(2013)。「琴可通靈」故事類型溯源與流變。北方文學,2013(4),162-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承華(2003)。古琴神祕性探源。中國音樂,2003(4),1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雨過、黃豔(2012)。論《聊齋誌異》中的男女情趣。蒲松齡研究,2012(4),50-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蹇家才(2012)。試論《聊齋誌異》的空間敘事。蒲松齡研究,2012(4),6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耿慧玲(2012)。琴學薈萃--第三屆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琴學薈萃--第三屆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龔敏(2016)。琴學論衡--二〇一五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琴學論衡--二〇一五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文宗(2004)。琴韻的空間意象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季贇(2013)。明清小說「琴可通靈」故事類型研究(碩士論文)。大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indqvist, Cecilia、許嵐、熊彪(2009)。古琴的故事。臺北:貓頭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明媚(1994)。古琴藝術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蒲松齡、張友鶴(1991)。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桓譚、吳則虞(2014)。桓譚新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一玄(2012)。聊齋誌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Ellis, Havelock、潘光旦(2002)。性心理學。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君毅(1953)。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馮夢龍(1984)。警世通言。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Van Gulik, Robert Hans、李美燕(2015)。琴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Lévy-Bruhl, Lucien、丁由(1987)。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韓非、陳啟天(1969)。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玄(1976)。禮記鄭注。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孝廉(1986)。哲學、文學、藝術--日本漢學研究論文集。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典(2012)。隱機長嘯錄--古代琴人風骨與當代精神處境。新銳文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列禦寇、張湛、楊伯峻(1979)。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