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皇帝召見對辛棄疾詞之影響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劉宥均
出版日期:2019
卷期:15
頁次:頁241-259
主題關鍵詞:南宋辛棄疾稼軒詞皇帝召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辛棄疾(1140-1207)一生為官歷經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多次受到皇帝召見以及權臣彈劾,不凡的經歷造就其詞亦有不凡之成就。雖當今學界以詞人稱之,此一定位卻非辛棄疾之本意,但也不可否認其詞作所飽含的生涯歷程。本文以辛棄疾做為一個忠君愛國的南宋臣子的角度,探討其為官經歷中,皇帝多次的「召見」對其詞作所造成之影響,故第二節先依照時序闡述其一生中的六次召見,並根據詞作編年,以詞題或詞序中有提「召見」、「被召」者為主,創作年月相近者為輔討論,此節將六次召見依照在位皇帝順序排列,並以副標題明該期詞人被召的影響與心態。爬梳完辛棄疾六次被召見的始末以及詞作後,第三節再歸納其詞作對於皇帝召見反映之特色,總共分為「別離的悲痛之情」、「自嘲與反諷的矛盾心態」以及「事與願違後的絕望」三種情感闡述。由此可以看出歷經六次召見,詞人所表現出的心境變化,反映於詞作風格中,是越趨低沉絕望
期刊論文
1.鄧廣銘(1992)。略論辛稼軒作於立春日的《漢宮春》寫作年份和地點--讀鄭騫教授《辛稼軒與韓侂胄》書後。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2),2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良、焦建新(2009)。從辛棄疾仕宦經歷看其實際政治地位。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涂意敏(20131200)。今古恨,幾千般--論稼軒詞中的「恨」。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4,17-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湛峻琳(2015)。從辛棄疾〈瑞鷓鴣〉分析暮年辛棄疾的矛盾心態。現代交際,4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隽(2016)。辛棄疾〈鷓鴣天〉格律聲韻研究。武夷學院學報,35(10),3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關錫耀(2017)。辛棄疾與南宋君臣關係考論(博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馬自毅、高桂惠(2007)。新譯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白、瞿蛻園、朱金城(1998)。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祝穆(1983)。古今事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屈原、王逸(1974)。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壽、裴松之、陳乃乾(1982)。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辛棄疾、鄧廣銘(2007)。增訂本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辛棄疾、朱德才、薛祥生、鄧紅梅(2006)。辛棄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蘇軾、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2010)。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施宿(1983)。會稽續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辛棄疾、鄧廣銘、辛更儒(2005)。辛稼軒詩文箋注。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辛更儒(2008)。辛棄疾研究。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俊榮(1986)。稼軒詞新探與選譯。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施議對(2003)。辛棄疾詞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繆鉞、葉嘉瑩(2013)。靈谿詞說。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脫脫(1985)。宋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陸游、錢仲聯(2005)。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心傳、徐規(2000)。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班固、顏師古(1962)。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熹、郭齊、尹波(1996)。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歐陽修(1975)。新唐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