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語料庫為本的中文離合詞研究--以動賓式離合詞離析態下的語法結構與語義功能為主
書刊名:華語文教學研究
作者:白明弘黃淑齡
作者(外文):Bai, Ming-hongHuang, Shu-ling
出版日期:2019
卷期:16:3
頁次:頁57-93
主題關鍵詞:中介語中插成分華語文語料庫離合詞CorpusInterlanguageInterposed elementsMandarin ChineseSeparable word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曹保平、馮桂華(2003)。“離合詞”的構成及離合規律。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95-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文華(1999)。短語詞的劃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3),130-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淑華、張寶林(1996)。離合詞的確定與離合詞的性質。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1),40-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素梅(1999)。論雙音節離合詞的結構、擴展及用法。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3(4),6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饒勤(1997)。離合詞的結構特點和語用分析--兼論中高級對外漢語離合詞的教學。漢語學習,1997(1),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莉萍(20070600)。漢語動賓式離合詞之習得研究--以「投票」和「畢業」為例。華語文教學研究,4(1),55-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力量、晁瑞(2007)。離合詞形成的歷史及成因分析。河北學刊,27(5),174-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于歌(2009)。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離合詞教學。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5),129-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海峰(2002)。現代漢語離合詞離析動因芻議。語文研究,2002(3),29-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海峰(2010)。基於語料庫的現代漢語離合詞語義特徵考察。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1),96-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任海波、王剛(2005)。基於語料庫的現代漢語離合詞形式分析。語言科學,4(6),75-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清華(1983)。談離合詞特點與用法。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3),91-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智彬(2018)。印尼學生的離合詞的教學方法。Journal Cakrawala Mandarin: sosiasi Program Studi Mandarin Indonesia,2(1),3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衛華、胡家全(2010)。中文信息處理中離合詞的處理策略。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6),3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清華(2009)。錯綜關係下例外的形成--漢語離合詞成因再探。語言科學,8(2),172-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馬萍(2008)。留學生動賓式離合詞習得研究--以統計學為視角。漢語學習,2008(5),108-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凡(2018)。淺析泰國學生離合詞的使用偏誤。大學語言建設,2018(19),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崢琳(2006)。中級水準韓國學生習得漢語離合詞情況分析。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77-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臧嬌嬌、荀恩東(2017)。基於BCC的離合詞離析形式自動識別研究。中文資訊學報,31(1),75-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趙歡(2009)。試論離合詞的性質和成因。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5),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海麗(2005)。留學生使用離合詞的情況調查及分析。社會科學家,2005(增刊),347-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韓明(2003)。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離合詞。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4),57-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聶仁忠、王德山(1994)。淺議離合詞。濟寧師專學報,1994(2),83-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魏偉(2006)。漢語離合詞研究綜述。錦州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4),8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許秀霞(2008)。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秋芳(2007)。現代漢語離合詞之教學語法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易荷梅(2007)。現代漢語「離合詞」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之運用的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俊(2011)。現代漢語離合詞研究(博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春霞(2001)。基於語料庫的離合詞研究(碩士論文)。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青原(2017)。離合詞教學研究--基於南非部委成人漢語培訓的教學設計(碩士論文)。揚州大學,揚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富禎(2013)。現代漢語離合詞離析動因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海峰(2008)。現代漢語離合詞離析形式功能研究(博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齊滬揚(2000)。現代漢語短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大忠(1996)。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陸志韋(1957)。漢語的構詞法。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uang, Chu-ren、Hsieh, Shu-kai、Chen, Keh-jiann(2017)。Mandarin Chinese Words and Parts of Speech: A Corpus-based Study。Routledge。  new window
6.王力(1946)。中國語法綱要。上海: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萬順(1997)。漢語動賓結構中的互動與變化。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Li, Charles Na、Thompson, Sandra Annear(1981)。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0.趙元任(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