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與《納棺夫日記》的死亡書寫、生死意象與生命教育
書刊名: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
作者:王雪卿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Hsueh-ching
出版日期:2019
卷期:19
頁次:頁1-26
主題關鍵詞:死亡書寫生死意象生命教育納棺夫送行者Death writingLife and death imageLife educationCoffinmanDepartur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林素英(20160600)。《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的儒學義理詮釋--愛你一生一世的實踐範例。生命教育研究,8(1),5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雁秋(20090900)。一本令人感動的好書:青木新門《納棺夫日記》--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原案。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9,54-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素英(2014)。創新與古典:臺灣「禮體服務」與古禮之關係。第六屆世界儒學大會。北京市:文化藝文。622-6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濟襄(2011)。亞洲電影中的喪儀符碼與生死意象--電影《父後七日》(台灣)與《送行者》(日本)文化意涵之比較分析。台日國際研討會「朝往東亞的生死學」,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 (會議日期: 2011年10月),66-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青木新門、蕭雲菁、韓蕙如、廖怡雅(2009)。納棺夫日記。新北市:新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史泰司、楊儒賓(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楊楊(20170830)。看似和諧平等的日本,歧視問題可能比誰都嚴重:這300萬「部落民」被當作社會的穢物,https://buzzorange.com/2017/08/30/300-tribe-people-discriminized-in-japan/。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儒賓(2016)。莊子與東方海濱的巫文化。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