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面向生活世界本身--綜合性學術期刊內涵發展探賾
書刊名:澳門理工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作者:葉祝弟
作者(外文):Ye, Zhudi
出版日期:2020
卷期:23:1=77
頁次:頁110-121+205-206
主題關鍵詞:綜合性學術期刊生活世界跨學科研究議題設置學術爭鳴Comprehensive academic journalsWorld of life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Topics settingAcademic controvers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朱劍(2010)。高校學報的專業化轉型與集約化、數字化發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設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5-27+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瑞萍(2013)。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成果評價探析。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7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曙光(20111000)。高校社科學報功能定位的反思。澳門理工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14(4)=44,129-138+2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志軍、唐忠毛(2014)。學術共同體的構建與學術權力的平衡--"哲社綜合性學報建設的困境與機遇"主編高峰論壇述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4(6),146-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祝弟、張蕾(2019)。〈突破學科藩籬:技術時代中國人文學術的因應之道〉主持人語。探索與爭鳴,2019(4),4+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揚(2019)。學科評估指標誤置下的藝術學科發展難題。探索與爭鳴,2019(4),1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仲偉民(2011)。中國高校學報的歷史、現狀和將來。澳門理工學報,20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麗梅(20160400)。"微期刊"的催生與策略--兼論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的數據化。澳門理工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19(2)=62,119-125+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浩斌(2016)。國家、市場與社會:學術期刊變革中的三維結構。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16(2),82-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耀銘(2012)。學術期刊肩負的使命和職責。澳門理工學報,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尤西林(2017)。學術生命根基於時代感應。人文雜誌,2017(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祝弟(2013)。介入:綜合性學術期刊改制後的發展之道。編輯之友,2013(3),2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建新(2018)。本土化問題意識與文化自覺--從費孝通江村調查談起。社會學評論,20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顧培東(2017)。法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問題化思考。探索與爭鳴,20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郁振華(2019)。人文學術如何迎接技術時代。探索與爭鳴,20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耀銘(2015)。學術期刊要超越平庸。雲夢學刊,20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夏中義(2015)。王元化學案中的"學術與思想"--回應樊克政先生。清華大學學報,20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國榮(2017)。學術與思想之辨。探索與爭鳴,201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志揚(2018)。問題意識:逆向夜行。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勇(2019)。學術創新的基點:概念的解構與建構。文史哲,20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郭震旦(2019)。音調難定的本土化--近年來若干相關問題述評。清華大學學報,20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唐磊(2011)。理解跨學科研究:從概念到進路。國外社會科學,20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韓璞庚(2010)。公共理性與中國學術期刊的歷史使命。江西社會科學,2010(12),1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葉祝弟(2019)。綜合性學術期刊評價困境蠡測--綜合性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建構略論。學術界,2019(8),101-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尤西林(2019)。"知識分子":專業與超專業矛盾及其改善之道。探索與爭鳴,20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小寶、劉仲林(2012)。跨學科研究前沿理論動態:學術背景和理論焦點。浙江大學學報,2012(6),16-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Gibbons, M.、Limoges, C.、陳洪捷、沈文欽(2011)。知識生產的新模式:當代社會科學與研究的動力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ant, Immanuel、鄧曉芒、楊祖陶(2004)。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arx, Karl Heinrich、Engels, 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鄭永年(20160126)。中國的知識短缺時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俞吾金(20070620)。問題意識:創新的內在動力,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利民(20161227)。提煉"標識性概念"設置"創新性議題",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麾(20040108)。從學科綜合轉向問題綜合,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銘玉,張濤(20190321)。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劍(2018)。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與進路--"三大核心"研製者觀點述評。霧裡看花:誰的期刊、誰的評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元化(2007)。《學術集林》卷一編後記。王元化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