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科化」與「中國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研究與教育史
書刊名:傳播研究與實踐
作者:劉海龍秦藝丹段世昌
作者(外文):Liu, HailongQin, YidanDuan, Shichang
出版日期:2021
卷期:11:2
頁次:頁67-94
主題關鍵詞:中國化現代化傳播學史傳播教育學科化LocalizationModernization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Disciplin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Merton, R. K.(1972)。Insiders and outsiders: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8(1),9-47。  new window
2.Peters, J. D.(1986)。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intellectual poverty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Communication Research,13(4),527-559。  new window
3.喻國明(19970700)。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新聞學研究的發展與特點。新聞學研究,55,272-2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海龍(2020)。施拉姆與中國傳播研究:文化冷戰與現代化共識。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6),92-109+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海龍(2019)。中國傳播學70年:知識、技術與學術網絡。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5),106-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chramm, W.、王泰玄(1982)。美國「大眾傳播學」的四個奠基人。國際新聞界,4(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彬(2018)。追憶一次陽光燦爛的學術會議--並以此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新聞記者,426,1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姜飛(2012)。中國傳播研究的三次浪潮--紀念施拉姆訪華30周年暨後施拉姆時代中國的傳播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19(4),1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翼青(2008)。雙重學術標準的形成:對批判學派「夭折」的反思。國際新聞界,30(7),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隆棟(1982)。美國大眾傳播學簡述。國際新聞界,4(2),7-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慶光(1995)。大眾傳播,信息環境與社會控制--從「沉默的螺旋」假說談起。國際新聞界,17(z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慶光(1998)。傳播學的研究物件和基本問題。國際新聞界,20(2),4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慶光(1998)。傳播學的研究物件和基本問題。國際新聞界,20(3),5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路元(1987)。建立中國的社會主義輿論學--訪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甘惜分。中國記者,158,1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燕喃、袁方、朱國聖、林述安、鐘夢白(1989)。青年傳播學小組舉行「大眾傳播與國家發展問題」學術討論會。國際新聞界,11(1),2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文輝、紀盈如、李宗亞(20181000)。中文新聞傳播學術期刊的評估。傳播與社會學刊,46,183-2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海龍(2015)。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ills, C. Wright、陳強、張永強(2005)。社會學的想像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海龍(2020)。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怡紅、胡翼青(2010)。中國傳播學30年:1978-2008。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iebert, F. S.、Peterson, T.、Schramm, W.、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0)。報刊的四種理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甘惜分(2005)。一個新聞學者的自白。香港未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袁軍、龍耘、韓運榮(1999)。傳播學在中國--傳播學者訪談。北京廣播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Larkin, B.、陳靜靜(2014)。信號與噪音--尼日利亞的媒體、基礎設施與都市文化。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2012)。規訓與懲罰。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Pooley, J.(2008)。The new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The histor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ntested memories。New York:Peter Lang。  new window
2.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10)。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歷史概述。新聞學論集。經濟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冷西(1991)。新聞輿論界的作用令人深思。中國新聞年鑒1990。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姚昱、Stiffler, D.(2011)。創建「新中國第一所新式正規大學」:1949-1950。勝利的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初歲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昌鳳(2010)。懷念敬愛的張隆棟先生:中國傳播學的開山者。中國傳播學30年:1978-2008。中國大百科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