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鍾怡雯《垂釣睡眠》之詩性研究
書刊名:文學前瞻
作者:江品儀
出版日期:2020
卷期:20
頁次:頁15-28
主題關鍵詞:鍾怡雯垂釣睡眠詩性雙軸理論意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馮黎明(2002)。論文學話語與語境的關係。文藝研究,2002(6),25-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翠瑛(20101200)。水中之月與境外之象--論商禽詩中的虛實變幻意象。臺灣詩學學刊,16,47-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岩(2005)。語境與意義的選擇及理解。渤海大學學報,24(4),1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濤(2007)。析文學作品中的『陌生化』現象。語文學刊,2007(13),113-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瑞彪(2007)。陌生化的藝術魅力及實現陌生化的方法。常州工學院學報,25(4),65-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美平(2008)。索緒爾語言學與結構主義文論。四川文理學院學報,18(6),7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兆國(2008)。試析『陌生化』理論對文學的闡釋。聊城大學學報,2008(6),11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成輝(2009)。「意境」的美學溯源。現代語文,2009(1),150-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崔丹(2014)。雅各布森結構主義對等原則與中國詩歌研究。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7(1),46-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廖沛怡(2013)。散文哪吒--鍾怡雯散文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卓毓婷(2014)。小女生的宇宙--鍾怡雯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先霈、王又平(2006)。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珊(1994)。形式主義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正民、曹衛東(2004)。二十世紀外國文論經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明娳(1989)。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毅衡(2012)。符號學。新銳文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怡雯(2000)。聽說。台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De Saussure, Ferdinand、高名凱(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慶萱(1975)。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鍾怡雯(2006)。垂釣睡眠。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趙毅衡、滕守堯(2004)。符號學文學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宗次、維.什克洛夫斯基(2010)。散文理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