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譯人與官僚機構--北魏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前提之1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作者:鄭欽仁
作者(外文):Cheng, Ching-jen
出版日期:1976
卷期:3
頁次:頁85-99
主題關鍵詞:北魏政治制度語言政策譯人翻譯政治機構Official interpretersBureaucratic syste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中國的政治制度,自秦漢時代以來,史書中已有譯官之記載。到了五胡、北朝時期,政治社會是胡漢混合的多元社會,華北在異民族的統治之下,除了鮮、漢民族之外,還有其他種族滲雜在內。這樣的現象,是自五胡到北朝統治時期歷史上的「普遍現象」。因著社會種族的多元,便產生用何種語言作為溝通工具的問題發生,翻譯遂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也因此在政治機構中,利用譯人(官)作媒介,以此為潤滑劑,來推動這一部統治的機器。雖然關於譯人及相關政府機構的史料有限,但這卻是考慮北魏政治制度史所應認識的前提之一。 其次,當時異民族政權是使用什麼語言和文字作為工具?一般以為,異民族王朝自契丹以後才有文字,契丹以前沒有文字。但在五世紀時,北魏已有漢字拼音法的使用,這是文字使用的一種模式(Pattern)。此點與日本、朝鮮可做比較研究,對於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歷史世界」形成的問題,應有相當大的影響。另外,對於以往以契丹前後之是否有文字來衡量北亞史的分期問題,似有再商榷的必要。但不論契丹的情況如何,對於異民族王朝之統治,除了各時代有其歷史的「特殊性格」之外,也有類似的「共同性格」之存在,這亦是值得留意的。本篇就是在這種理念之下寫作而成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