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共工資制度改革效果評析
書刊名:政大勞動學報
作者:高長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2
卷期:2
頁次:頁29-61
主題關鍵詞:中共工資制度改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中共改革工資制度的目的,主要是在克服原有工資制度所造成的,「低、平、亂、死」等弊病,藉以改善物質誘因,激勵勞動者的工作意願,促進勞動生產效率,加速經濟成長。到底改革後新的工資制度是否如中共當局的期望,發揮誘因效果,並引導勞動力達到最有效的運用,本文特援用一般經濟理論深入探討。 本文的研究結果大致可歸納為下列幾項: 第一、在新的工資制度下,工資標準已歸併簡化,同時,實行分級管理體制,在國營企業中實行職工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按比例浮動的辦法,企業可享有工資分配的自主權,這些改革在激勵職工士氣、促進生產和提高經濟效益方面,確實發揮一些作用。 第二、工資改革已使職工工資水準顯著提高。對全民所有制部門而言,各部門大致保持相同幅度的增長,集體所有至個部門職工工資率的增長幅度差異較大,惟各部門職工工資的變異係數縮小。 第三、「改革」雖促使職工的工資水準快速增加,但相對於勞動生產力之增長趨勢而言,勞動者並未分配到應得之報酬。同時,我們也發現,工資改革並未使傳統的「平均主義式分配」改正,「晉升靠年頭、獎金算人頭」的現象極為普遍,勞動者個人的勞動貢獻通常與工資報酬的高低不太相關。 第四、「工資改革」改變了大陸上各地區、部門、行業或企業間的工資結構關係,而同期間其勞動就業結構也有很大的變化。本文曾採用計量分析方法,針對就業結構是否受到工資差異或工資結構改變的影響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工資水準的變動與就業結構改變,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甚低,尤其在全民所有制各部門中,就業量增加較快的部門,不一定是工資水準調整較快者,顯示工資並不是引導勞動力配置的有效指標。由於勞動力仍然不能自由流動,同時個人求職、用人單位求才的資訊均不足且不公開,用人單位基本仍不得解僱職工,因此,工資的價格機制作用,即使存在,可能仍相當有限。
期刊論文
1.范一飛(1988)。論收入分配不公。財經問題研究,1988(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質(1989)。評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改革。勞動經濟與人事管理,1989(9),65-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天然(1989)。簡析我國現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格局。勞動經濟與人事管理,1987(7),44-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學曾、張問敏、仲濟垠(1989)。建立以效率為導向的工資體制。經濟研究,1989(2),33-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解書森、陳冰(1989)。改革工本制度是解決腦體收入倒掛的根本出路。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89(2),6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龔馨馨(1989)。對上海市企業職工勞動積極性現狀的調查。經濟研究,1989(5),2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戴圓晨、黎漢民(1988)。工資侵蝕利潤。經濟研究,198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魯士海(1989)。知識份子待遇低問題的現狀評估、根源剖析與對策選擇。經濟科學,1989(1),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長(1982)。中國大陸人力資源分配問題之研究--從制度面分析。中華經濟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悅光昭(1989)。中國的勞動政策與制度。經濟管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曹序(1987)。勞動工資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華富、王曉言、張青雲(1988)。經濟體制改革爭鳴300題。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紹宗(1988)。勞動經濟與管理問題250題。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杰三(1988)。企業工資改革手冊。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長(1991)。中共工資制度改革之研究。中華經濟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馮慧娟(1985)。中國職工工資制度改革概況。中國經濟年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