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爭議性新聞的傳播探討社會性的衝突事件
書刊名:空大人文學報
作者:陳東園
出版日期:1993
卷期:2
頁次:頁167-184
主題關鍵詞:爭議性社會性傳播新聞衝突事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新聞之所以存在於人類社會中,除了滿足了生活上的需求之外,對於整體社會組 織的穩定和均衡發展,都能絕對發揮功能性的影響效果。 正因為新聞對全體人類社會而言,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因此自有新聞事業以來,人類就試圖 在維護新聞獨立超然的立場而又同時掌握其品質的過程中,創造出一個令人滿意的方法與制 度,唯遺憾的是未盡理想。姑不論這兩者之間的熟重熟輕,唯新聞存在的功能性價值與意義 ,是新聞內容的本身它必需是在「存在」的「真實」( True )或「事實」( Fact )的前 題之下,否則前述的意義就不存在了。因為即或是今天在世界上廣泛被認為最廣義接近完美 ;由國際新聞學會( The 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 )所揭櫫的新聞自由的原則: (1)自由接近新聞(Free Access To News) (2)自由傳播新聞(Free Transmission of News) (3)自由發表報紙(Free Publication of Newspapers) (4)自由表示意見(Free Expression of News) 在這之中,我們亦無法找到可供人據以任意 " 自由的 " 創作 " 新聞 " 的根據,從新聞自 由的意義中,我們覺得其定義最終的極限應該乃是 " 自由的 " 去發掘事實( Exploratory )和描述事實( Descriptive )而已。 因此本論文首先從最開放的理論角度來探討新聞報導存在性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其次再從整 個新聞內容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媒介 -- 語文,這個層次裡去探討一些有關掌握新聞品質的技 術性問題, 尤其是對於語文的內涵意義( connotative meaning ),所謂無法以科學的方 法加以確實界定其意義的這個部份,作一個深入的探討,此外對於語文本身因為俱有「歧異 性」的特質所造成的衝突影響一併加以分析以外,對於一些屬於「人為的」障害亦加以探討 ,因為幾乎所有新聞傳播所導致的衝突事件大多肇因於此,而且被害者有時更深及社會全體 ,於此本文並引例檢證。 探討此一新聞傳播造成衝突事件的目的,旨在強調傳播工作者於處理新聞時所必需持有的負 責態度,其次也在提醒受播者﹣閱聽人在接受新聞資訊時,也必需以一種謹慎的態度來面對 它,尤其是在接觸到一些俱有爭議性與摩擦性的新聞報導時。
圖書
1.IPI(1962)。The First Ten Years。Zurich。  new window
2.歐陽醇。採訪寫作。採訪寫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錢震。新聞論。新聞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瑞城。組織傳播。組織傳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ond, F.Fraser(1958)。An 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An 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N.Y.。  new window
6.Osgood, D. E.、Suei, G.J.、Tannenbaum, Percy H.(1952)。The Measurment of Meaning (ILLILOIS: UNIVERSITY OF ILLINO) Press。The Measurment of Meaning (ILLILOIS: UNIVERSITY OF ILLINO) Press。  new window
7.Haney, W. V.(1976)。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l behavior。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l behavior。  new window
8.Klopf, D. W.(1981)。Interacting in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Interacting in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Denver。  new window
9.祝基瀅。政治傳播學。政治傳播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