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繪畫的筆墨論
書刊名:空大人文學報
作者:吳永猛
出版日期:1994
卷期:3
頁次:頁201-215
主題關鍵詞:中國繪畫筆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
  • 點閱點閱:13
     中國繪畫深具特色,筆情墨韻,酣暢函雅,意境高超,匠心獨運,乃文人之所鍾。中國歷代論筆墨文獻良多,臺灣當今論筆墨的著作也不少。本文綜合各家高見而加以�d述,或許有助於從事中國繪畫創作者與觀賞者之參考。 用筆時心情有:喜、怒、哀、樂......,表現出來會有:純綿�媗K、劍拔弩張、風趨電疾、兔起鶻落、意在筆先、如飛如動、縱橫揮斫、鋒芒畢露..... 等等不同象徵。 用墨常見有:積墨、破墨、潑墨、拓墨等多種。色澤可濃、淡、焦、乾、涇等,品物淺深,文采自然,顯示筆墨之妙處,亦互補筆墨之不足。 氣韻生動,為論畫之首。筆力為氣,墨采為韻。理法入於筆墨,氣韻出於精神,生動活潑,可變化氣質。 廣義的筆墨包括範圍甚廣,諸如:構圖、筆法、濃淡、氣韻、表現形式(意識型態)、思想等。 時下臺灣,秉承中華文化之外,近百餘年來又吸收西洋文明,融匯成海島文化之特色,已趨多元化走向。對筆墨論點,我們已知:經驗傳承、鄉土認知、作品創新,正在蓬勃發展。
圖書
1.李霖燦(1981)。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詹前裕(1991)。中國水墨畫。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國英(1991)。傅抱石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彥遠(1985)。歷代名畫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姜一涵、邱燮友、曾昭旭、楊惠南、陳清香、張清治(1992)。中國美學。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賓虹(1991)。畫法要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可染(1993)。談學山水畫。所要者魂─李可染的藝術世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墉(1988)。林玉山畫論畫法。林玉山畫論畫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嶺梅(1961)。張大千畫。張大千畫。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玉山(1988)。略談國畫初步。林玉山畫論畫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繼生(1981)。王原祈的山水藝術。王原祈的山水藝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羅青(1992)。水墨之美。水墨之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謝里法(1991)。六○年代臺灣畫壇的墨水趣味。當代臺灣繪畫文選。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