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分析
書刊名:國防雜誌
作者:萬仞
出版日期:1994
卷期:10:2
頁次:頁82-95
主題關鍵詞: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
     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決 定投降的適程即為本文分析主題。二、日本在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不僅有計 畫並自信成功分算頗大。但到1944年7月,馬里亞納失守,其原定計畫遂已完全 失敗。三、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後即開始發動反攻,海軍首先進行封鎖切斷日 本的原料輸入,空軍繼之以戰略轟炸,造成重大的平民死傷。陸軍於1945年4月 入侵沖繩,走向進攻日本本土的第一步。而日本也開始準備本土決戰。四、1945 年6月沖繩已被美攻占,日本的平民易毀性本早已升至高級,到此時軍事易毀性 也隨之升至高級。概括言之,日本決策者對於平民的死活並不重視,但對於軍事 另致性的升高則遠較敏感。五、日本決策者分為三方面,即文人、天皇和軍閥, 軍人的權力最大,態度也最頑固。到沖繩淪陷時,文人和天皇都主張作有條件的 投降,但軍人則仍不表同意。六、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落在廣島,文人和天皇都 受到極大的震撼,開始主張立即無條件投降,但軍人仍不為所動。直到8月9日, 蘇軍發動攻擊,關東軍迅速崩潰,軍人才不得不勉強同意。七、就日本投降的全 部決策過程來加以觀察,可以發現決策者的認知比事實的具象遠較重要。日本所 作成的最後決定是可以在其決策者的認知中找到合理的解釋。
圖書
1.Deturiler, Domald S.(1980)。Defense of the Homeland and End of the War。Garland Inc.。  new window
2.Butous, Robert J. C.(1954)。Japan's Decision to Surrender。Stanford。  new window
3.Herlet, Arthur(1967)。The Submarine and Sea power。Peter Davies。  new window
4.Cline, Ray S.(1951)。Washington Command Post: The Operation Division。U.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new window
5.Feis, Herbert(1966)。The Atomic Bomb and the End of World War II。Princeton。  new window
6.Craren, Wesley Frank、Cate, James Lea(1983)。The Army Air Force in World War II, Vol. 5: The Pacific Matterhorn to Nagasaki, June 1944 to August 1945。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7.Havens, Thomas R. H.(1978)。Valley of Darkness: The Japanese People in World War II。Norton。  new window
8.Sigal, Leon V.(1988)。Fighting to a Finish。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USSBS。The Effects of Atomic Bombs o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James, D. Clayton(1986)。American and Japanese Strategies in the Pacific War。Makers of Modem Strategy。Princeton。  new window
2.Kennedy, Paul M.(1983)。Japanese Strategic Decisions, 1939-1945。Strategy and Diplomacy。Allen and Unwin。  new window
3.紐先鍾(1988)。日本為何發動太平洋戰爭。戰爭研究與戰略分析論文集。軍事譯粹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