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抗日戰爭國軍策劃淞滬會戰之研究
書刊名:國防雜誌
作者:許乃權
出版日期:1995
卷期:11:6
頁次:頁83-96
主題關鍵詞:抗日戰爭策劃淞滬會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一、日本挑選侵華的時機,均於列強無暇顧及遠東的狀況下進行。九一 八事變由於世界經濟大恐慌,予日本可乘之機,而侵占東北。松滬會戰前夕,德、 意的侵略行動,使歐洲飽受威脅,遂使日本在遠東地區大肆擴張。二、國軍為避 免在華北、華東地區,同時對日作戰,而國軍實力與戰備整備不足,然經濟資源 散佈各地,利於持久作戰;遂決定在華東方面擴大戰事,以改變日軍之作戰線。 三、松滬會戰歷時3個月之久,為中日戰爭最關鍵性會戰,日軍雖能擊退我70個 師,並攻略上海及乘勢攻占我首都-南京。但未能達成殲滅我野戰軍主力之目的, 完全粉碎其「以3個師團兵力,3個月內即可解決中國事件」之狂言,並在野戰戰 略上犯下重大錯誤,追隨國軍走向最不利之作戰線。四、普法戰爭,普軍在1個 月之間,擊滅法軍主力於色當,使拿破侖三世帝國瓦解。德波、德法戰役,德軍 均以極短時間內降伏敵軍。日軍速決戰略在松滬戰場,已被否定。國軍乘勢轉移 長江下游之人、物力於後方,建設持久抗戰的基地,是強弱易勢的關鍵。
期刊論文
1.李守孔(1984)。美國戰略歧見與衡陽保衛戰。近代中國,42,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何應欽(1981)。八年抗戰與台灣光復。台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秉均(1978)。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究--抗日戰役述評。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87)。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史編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服部卓四郎(1978)。大東亞戰爭全史。軍事譯粹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94)。抗日戰史(華東地區作戰)。史編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董顯光(1956)。蔣委員長。日本外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挺信(1993)。中日長江大決戰。風雲時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相湘(1962)。中國抗戰史料叢書。文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守孔(1965)。國民革命史。上海印刷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章君榖(1980)。抗戰史話。中央文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林亭(1994)。抗日戰爭。史編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54)。日軍在中國方面之作戰記錄。實踐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蔣緯國(1978)。抗日禦侮。黎明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相湘(1973)。第二次中日戰爭史。裕台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蔣緯國(1979)。蔣委員長如何戰勝日本。台北:黎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仁宇(1994)。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