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科技知識特性之探討
書刊名:花蓮師院學報
作者:張玉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Yue-shan
出版日期:1996
卷期:6
頁次:頁321-350
主題關鍵詞:科技知識起源特色分類內涵Technological knowledgeCharactersTechnology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本研究旨在就科技教育之領域,探討科技知識之知識理論基礎,作為國內推展科 技教育,以及建構科技教育相關理論之參考與依據。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包括下列 兩項: (一)探討科技知識的起源與特性 (二)探討科技知識的分類與內涵 為達到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係透過文獻分析的方法進行。經分析發現,「實用與實 驗主義」之論點較符合科技的觀念,而其他有關的知識理論「理性與理想主義」、「實在與 經驗主義」、「存在主義」及「社會學派」等論點,亦可提供我們反省思考,以免使科技知 識落於偏狹。 再由探討科技知識的起源與特色得知,科技知識具有五種基本特性:1. 科技 起緣於人類的需求與慾望,其目的在解決問題; 2. 科技的處理,對象是以物質環境為主; 3. 科技的過程,包含處理的程序與方法;4. 科技的運作是一連串的行動;及 5. 科技的實 體(或本質),與社會及文化的環境交互影響,科技知識是整合型的知識體。 再從知識分類的觀點,科技知識範疇牽涉實踐性、形式性、描述性、及規範性知識;研究對 象以物質環境為主,但又無法排除人文與精神對象;獲取途徑雖有所偏,但仍包括直覺、經 驗、學習與推論等;科技知識所呈現之知能則包括知識、技能與情意等三者。最後,就知識 之分類而言,科技知識將包括科技的社會知識、科技的科學知識、科技的實體知識、及科學 的哲學知識等四種。在這四種知識類別中,科技將隨著時代的演進,愈發蓬勃與充實。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s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o formulate the fondation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re are five main findings: 1. technology arises from humans' needs and wants; 2. technological process is operated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3. technological process includes procedure and methods of technology; 4. the operation of technology is a serials of action; 5.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s integrated and interrelated with societ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期刊論文
1.Wright, T.、Lauda, D.(1993)。Technology Education--A Position Statement。The Technology Teacher,52(4),3-5。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張一蕃(1992)。技術科學素養教育重點研究規劃 (計畫編號:NSC81-0111-S155-5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廣孚(1991)。教育哲學。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振青(1990)。知識論。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鄔昆如(1991)。哲學概論。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明堅、Toffler, Alvin(1994)。第三波。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文基(1986)。教育、訓練與人力發展。高雄: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武長德(1984)。科學哲學--科學的根源。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文基(1990)。技職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尹萍(1991)。二〇〇〇年大趨勢。台北: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沈清松(1992)。解除世界的魔咒。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迎春、傅凌(1994)。大未來。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寶琛(1984)。知識、理性與生命。台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程基祿(1960)。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志學(1988)。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蔡文輝(1988)。社會變遷。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伸章(1994)。未來的衝擊。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Snyder, J.、Hales, J.(1981)。Jacksons' Mill industrial arts curriculum theory。Charleston:West Virgi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ew window
17.Savage, E.、Sterry, L.(1990)。A conceptural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Reston, Virginia: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w window
18.Olson, D. W.(1963)。Industrial Arts And Technology。Ohio:Kent State Univ.。  new window
19.Todd, R. D.(1985)。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echnology。Worcester, MA.:Davis。  new window
20.雷國鼎(1988)。教育學。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謝高橋(1989)。社會學。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