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喜、怒、哀、樂感情概念視覺化傳達之研究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湯永成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ang, Yong-cheng
出版日期:1997
卷期:9:3=35
頁次:頁68-78
主題關鍵詞:視覺傳達設計教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2
     本研究主要在嘗試把人的「喜」、「怒」、「哀」、「樂」感情概念,透過視覺符號表現 出來,並應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探討傳達的可能性及象徵符號的一般性,以作為視學傳達設 計教學及實務設計工作上的參考。結果發以下的特性: 一、形的知覺:線畫符號表現所呈的形,各具不同的感情,人們對它亦有不同的知覺。 二、方向的隱喻:感覺上「好」的位置是「上」,感覺上「不好」的位置是「下」,與這上、 下方向的隱喻,如「歡喜」、「順心」以「高」或「上」的位置呈現,[表4]的「喜」、「樂」 即是。而相對的「心情低落」或「沮喪」,在空間裡則是以「低」或「下」的位置呈現, 如[表4]的「哀」。但若受到到極大的刺激、亢奮時,亦有向上或四面八方分散的傾向, 如[表4]的「怒」。 三、感情概念混淆程度:「喜」、「樂」感情概念相近,混淆的可能性較高,但相對的「喜」、「樂」 的感情概念與「怒」的感情概念差異較大,則較不易混淆。 四、表現符號的混淆程度:線畫圖案相互之間共有特徵較多的容易混淆,相反的,特徵差異 性大者,較不容易混淆。
圖書
1.林書堯(1982)。色彩學。色彩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天治(1976)。藝術感通之研究。藝術感通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