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張嘉璈與北伐時期財政金融的關係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毛知礪
出版日期:1997
卷期:2
頁次:頁641-676
主題關鍵詞:張嘉璈北伐財政金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民國15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正式展開對於北京政府旗幟下的三大軍事集團: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的武力討伐行動,期間曾經歷清黨,北伐一度中斷。民國17年12月底,東北易幟,爭戰結束。領導國民革命軍前中軍國民黨與國民政府,正式執政。當時日本新聞報導,將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歸因於江浙財閥的支持;也有當代美國學者認為中國國民黨的清黨之舉及國民革命軍的完成北伐,得利於上海資本家的資助。前述觀點,雖不足以解釋北伐有成的完全因素,但卻顯示此期財政與金融的狀況,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北伐之前,張嘉璈為銀行業界的關鍵人物,中國銀行的實際負責人。中國銀行在本國銀行業界具有悠久的歷史、雄厚的資產、鞏固的借用及活絡的業務。北伐期間,張嘉璈結合中國銀行與上海工商及金融資本家鼎力相助:北伐結束後,張嘉璈與中國銀行的地位未變,張被冠以江浙財閥的頭銜,中國銀行改組為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 本文試圖釐清以下問題:張嘉璈以中國銀行的財力資助北伐軍費的原因、方式、概括的數目及其作用?張如何建議並擘劃財經事務及其效果?如何影響金融體系的設計與變動?擬先簡介江浙財閥,再分別從挹北伐財用、倡言縮減軍費、公開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發行準備、更新銀行體系等,分別論述之。並總結張嘉璈與中行對於北伐時期及日後的中國,有關財政與金融方面,邁向現代化的影響與作用。
期刊論文
1.仲廉(19320524)。日本財聞在政治經濟上之地位。銀行週報,16(19)=750,1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仲廉。日本財閥之分析觀察(一)日本財閥。銀行週報,17(20)=801,20-2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仲廉。日本財閥之分析觀察(二)大倉財聞。銀行週報,17(22)=803,9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仲廉。日本財閥之分析觀察(三)土井財閥。銀行週報,17(24)=805,34-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仲廉。日本財閥之分析觀察(四)三菱財閩。銀行週報,17(26)=807,3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仲廉。日本財閥之分析觀察(五)山崎財閩。銀行週報,17(28)=809,43-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仲廉。日本財閥之分析觀察(六)古河財閥。銀行週報,17(30)=811,287-2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仲廉。日本財閥之分析觀察(七)安田財聞。銀行週報,17(32)=813,408-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仲廉。日本財閥之分析觀察(八)住友財閥。銀行週報,17(34)=815,487-4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謨研(1977)。「四.一二」反革命叛變與資產階級。歷史研究,1977(2),92-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慈玉(19880200)。買辦--近代初期中國的新興資本家。歷史月刊,1,143-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姚崧齡(1977)。張公權與陳光甫張公權與陳光甫、李馥蓀、錢新之結識與彼此合作經過。傳記文學,31(2),47-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公權(19790805)。回憶吳達詮先生。傳記文學,34(5),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沈雲龍(1982)。黃膺白先生年譜補编。傳記文學,41(3),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裕孫(19270419)。實業界呻吟之聲。銀行週報,11(14)=495,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調辰(19270412)。為銀行員進一解。銀行週報,11(13)=494,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270412)。上海銀行業合組聯合會。銀行週報,11(13)=4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洪葭管(1986)。張嘉璈與中國銀行。近代史研究,1986(5),94-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裕孫(19280410)。從金融統計上以覘中行之發行公開。銀行週報,12(13)=5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藹廬(19280403)。論上海中國銀行之公開準備。銀行週報,12(12)=543,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公權(19280713)。各國之發行準備制度與上海中國銀行準備公開辦法之比較。銀行週報,10(26)=54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裕孫(19280605)。讀中行發鈔準備檢查報告。銀行週報,12(21)=55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280410)。上海中國銀行發行準備檢查委員會。銀行週報:雜纂,12(13)=54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裕孫(19290402)。上海中國銀行發行準備公開之成績。銀行週報,13(12)=59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9281016)。中國銀行行務會議。銀行週報,銀行界消息彙誌,12(10)=57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1927)。法規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281026)。國民政府公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281116)。國民政府公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國祁(1990)。民國史論集。臺北:南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全國經濟會議秘書處(1972)。全國經濟會議專刊。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小科布爾、楊希孟、武蓮珍(1988)。上海資本家與國民政府(1927-193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亦雲(1980)。亦雲回憶。臺北:傳記文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姚崧齡(1976)。中國銀行二十四年發展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Chang, Kia-ngau(1958)。The Inflationary Spiral: The Experience in China, 1939-50。Cambridge Technology Press of MIT。  new window
7.王業鍵(1981)。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姚洛齡(1982)。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台北:傳記文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oble, Parks M. Jr.(1980)。The Sha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1927-1937。Cambridge:Harvard Univ.,council of East Asia Studies。  new window
10.毛知礪(1996)。張嘉璈與中國銀行的經營與發展。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一凡。財政金融大辭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91)。中國銀行行史資料匯編,上編,(1912-1949)。南京:檔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全國經濟會議秘書處(1971)。全國經濟會議專刊。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沈雲龍(1976)。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篇。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公權(1962)。黃膺白二、三事。臺北:文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華人民銀行上海分行(1960)。上海錢莊史料。上海:財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承禧(1934)。中國的銀行。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賈士毅(1962)。民國財政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周大中(1987)。貨幣銀行學概要。台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交通銀行七十五年編輯委員會(1982)。交通銀行七十五年。臺北:交通銀行總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譚玉佐(1966)。中國重要銀行發展史。臺北:聯合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郭廷以(1980)。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郭廷以(1984)。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徐友春(1991)。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維開(1989)。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261125)。漢口金融大恐慌,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270419)。漢口禁令現金交易,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Chen, Jerome(1969)。Historical Background。Modern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tical Form。Lond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賴澤涵(1987)。北伐期間的財政。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三篇,統一與建設。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訓正(1956)。南潯路諸役。革命文獻。台北:中央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77)。中華民國17年1月至6月。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國祁(1987)。[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導言。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樹槐。財政狀況。民初時期(三)經濟建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審查報告。全國財政會議彙編。臺北:文海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可亭(1970)。中交兩行增資改组案經過。徐可亭先生文存。臺北:徐可亭先生文存编印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公權(1971)。中國貨幣與銀行朝向現代化。艱苦建國十年。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卓遵宏(1991)。中國銀行之籌建及初期之發展(1927-1935)。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