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竹塹城內北門街街屋之研究
書刊名:臺灣文獻
作者:陳立臺
作者(外文):Cheng, Li-tai
出版日期:1997
卷期:48:2
頁次:頁99-119
主題關鍵詞:竹塹閩南式洋樓式樣仿巴洛克式樣現式主義式R、C建築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法社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
  • 點閱點閱:75
     竹塹(新竹)城為清代北臺灣的中心,行政機能具備,軍事功能存在,商務發達, 人文薈萃,歲月的烙痕,尤以北門街最具歷史之深度與氣度。從前興盛的商業活動,至今完 整地留下了清代、日治至今之各式樣建築,也真實地反應了百餘年來臺灣歷史之變遷與文化 之衝擊。從新竹的發展歷程來看:清代雍正時設淡水廳治於此,促使新竹崛起,成為北臺灣 行政、軍事、商業的中心。 日治時期 (一九二0 ) 依人文與地理條件的考量改制為五個州 ,二個廳的大行政區,新竹州獲得重視o工業則是光復後新竹持續成長的動力。市街重心在 清代為南北軸向,日治以後則轉向東門,北門仍維持商業繁榮。故而北門街保留了清代、日 治時代以來最完整可觀的各類建築式樣。從歷史地理的時空演變來看:北門街商業活動由盛 轉衰,緩慢沒落,得天獨厚的留下了從清代閩南式,日治大正洋樓式,大正仿巴洛克式,昭 和現代主義式,四0∼五0年代立面改建式樣及六0∼八0年代以後全面改建式樣之不同年 代建築式樣的建築。內涵豐富,多彩多姿,彷彿在陳述新竹鄉土史地,走訪其中,不但可豐 富市民的知識,更可充實人們的心靈,也有別於全臺大多數其他老街因某種產業或交通的興 衰而暴起暴落,只留下某一時空之建築式樣 (如鹿港、三峽、湖口老街因產業與鐵路改道原 因而衰落,留下了齊一之建築式樣 ),彌足珍貴的是,北門街建築之多樣性彷彿如辦年貨之 迪化街之迷人。從建築與區域發展的觀點來看:清代新竹以行政機能為主,帶動地區的繁榮 。日治時期逐漸轉為工商、金融、運輸及公共行政機能並重的都市,故建築式樣多樣且精美 ,光復後外貿為導向的經濟發展策略、新竹逐漸沒落,建築因而乏善可陳。故而建築可說是 社會發展的一層表相,透過表相,或可有助於了解過去至今的流變,稍可重建竹塹古今沿革 之架構與重現當時的原貌。經由田野調查,拍照整理與耆老訪談,完成建築與經營現況調查 表,並予以分類統計與解釋,期能透過現況的了解去重建北門街的過去與建構未來之藍圖, 誠如從事鄉土研究者之懷抱:讀史寫史,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創新 - 古為今用, 鑒往 知來,繼承發揚,振興竹塹。希望本文能為鄉土研究拋磚引玉盡一點心力。  
期刊論文
1.陳國川(1988)。新竹市非農產業活動的性質與分布。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4,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以工。臺灣傳統住宅建築,臺灣名園古厝系列(一)。戶外生活,47,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54)。新竹文獻會通訊。新竹文獻會通訊,17,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4)。天下雜誌。天下雜誌,157,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亮全(1995)。談馬公中央街的社區總體營造。澎湖。7-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其澎(1995)。臺灣傳統社區象徵界域之建構。澎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瑞茂(1995)。「淡水文化市集」都市空間演出作為都市發展遠景溝通的策略。澎湖。15-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宇進(1995)。談澎湖馬公中央街再生計畫-居民參與的經驗報告。澎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劉育東、張德南(1996)。北門大街沿革與竹塹城的開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正萍(1991)。從竹塹到新竹:一個行政、軍事、商業中心的空間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Giedion, S.、王錦堂、孫全文(1996)。空間、時間、建築。台北市:台隆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東升(1995)。當代美學--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展鵬(1991)。臺北歷史散步。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行政院新聞局(1996)。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乾朗(2002)。臺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雄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莊展鵬(1994)。三峽。三峽。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立明(1971)。鋼筋混凝土。鋼筋混凝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卓夫、葉基棟(1991)。營造法與施工(上冊)。營造法與施工(上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