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波特道德倫理決策模式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白曉燕案新聞處理之探析
書刊名:理論與政策
作者:呂郁女
出版日期:1997
卷期:11:4=44
頁次:頁38-50
主題關鍵詞:新聞自由社會責任新聞倫理道德決策模式白曉燕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8
     今年四月間白曉燕被綁勒贖撕票案,可以說是造成國內政治、經濟及社會極為震 撼的一個事件。對新聞媒體而言,白曉燕案的影響不只是新聞報導的競爭,更引人注意的應 該是涉及新聞道德與倫理的問題。因為白曉燕案的新聞報導主要涉及道德倫理的決策,所以 本研究將運用波特的推論模式(Potter Box Model of Reasoning)為核心,加以深入探討。波 特推論模式的四個基本步驟分述如下:第一個步驟是瞭解狀況。第二個步驟是標明重要價值。 第三個步驟是確認相對的倫理原則,主要是提出支持前述價值的倫理原則。最後一個步驟是 評估要對那些團體負責。 綜觀各主要媒體的決策,我們可以獲致下列的論點。第一,白冰冰是十分著名的藝人, 也有很好的政治關係,因此各媒體群集,進行最周詳的報導此一事件的報導也牽涉到報紙的 銷售及名聲,大家可說是全力以赴。第二,大家都以中庸之道(只採訪,不報導)、人道的 精神(人質安全第一,並不再刊播嫌犯陳進興之未成年子女照片、影片)等原則為主要的考 量。第三,多數媒體是以編輯會議或相關主管集體決策,但也有部分媒體是以既有的內規或 原則為準。第四,潛在社會責任與新聞自由孰重的衝突仍然存在。根據波特的第四個步驟, 我們可以指出,在白曉燕案中,新聞媒體效忠團體有時是社會大眾,有時是特定人士。
圖書
1.李瞻(1972)。比較新聞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70505)。新聞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cQuail, Denis(1994)。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London:Sage。  new window
4.Christians, Clifford G.、Fackler, Mark、Rotzoll, Kim B.(1995)。Media Ethics。New York:Longman。  new window
5.Seib, Philip、Fitzpatrick, Kathy(1995)。Public Relations Ethics。Harcourt Brace College。  new window
6.Patterson, Philip、Wilkins, Lee(1994)。Media Ethics: Issues and Cases。Madison, Wisconsin:Brown and Benchmark。  new window
7.(198911)。新聞評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9103)。新聞評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9205)。新聞評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8002)。新聞評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9706)。新聞評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Siebert, Fred、Peterson, Theodore、Schramm, Wilbur(1971)。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Urbana, Il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w window
13.Heilbroner, Robert J.(1980)。The Making of Economic Society。EngI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new window
其他
1.(19970902)。聯合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70427)。中國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70427)。大成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70503)。大成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970426)。中國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970429)。聯合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