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陶庡的形式及其象徵意義--從三足烏的觀點兼論“廟底溝類型”文化的來源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呂琪昌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u, Chi-chang
出版日期:1997
卷期:61
頁次:頁59-90
主題關鍵詞:陶庡三足烏廟底溝類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16
     陶�珙O海岱地區史前大汶口文化及龍山文化時期的典型陶器。 對於它獨特的造型 ,學者多認為是先民有意識的〞象鳥〞仿生之作,並針對它流行的地域而與史前〞東夷族〞 鳥圖騰信仰的資料作更深入的求證,並進而確定陶�珒N是傳說中所謂的〞三足烏〞的形象。 其次,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也有豐富而有系統的鳥形紋飾,它與〞半坡類型〞的魚紋存 在著根本的不同。本文的最後從〞廟底溝類型〞的〞三足烏〞圖像出發,追究〞廟底溝類型 〞文化與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之間的關連,以探討史前民族流動的足跡。
期刊論文
1.唐蘭(1979)。論大汶口文化中的陶溫器。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2),4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嚴文明(1989)。東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子今(1986)。文明初期的部族融合與龍鳳崇拜的形成。文博,1986(1),18-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敦愿(1963)。古史傳說與典型龍山文化。山東大學學報(歷史版),1963(2),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林、高愈誠(1981)。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一件陶鬹。文物,1981(7),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安立華(1994)。陶鬹象形初論。故宮文物月刊,11(2),112-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工作隊(1956)。西安半坡遺址第二次發掘的主要收穫。考古通訊,1956(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琪昌(19980200)。談「斝」說「柱」話始源。故宮文物月刊,15(11)=179,86-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山東省昌濰地區文物管理小組。山東姚官庄遺址發掘報告。文物資料叢刊,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龔維英(1989)。論東夷族團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江漢考古,1989(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杜在忠(1982)。試論龍山文化的「蛋殼陶」。考古,1982(2),176-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樹明。倉頡作書與大汶口文化發現的陶尊文字。中國文物世界,102,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德水(1993)。黃河流域圖騰文化的考古學考察。中原文物,1993(1),3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敦愿(19921000)。試論中國古代的鷹崇拜。故宮文物月刊,10(7)=115,110-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杜金鵬(1997)。良渚神祇與祭壇。考古,1997(2),5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友謀(1979)。關中仰韶文化一些問題的淺見。鄭州大學學報,1979(4),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江松。琮璧新考(上)--兼論中國古代火神信仰。中國文物世界,13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宗山(1996)。海岱地區史前彩陶與彩繪陶初論。考古學報,1996(3),282-2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室(1985)。鄒縣野店。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敦愿(1994)。扁鵲名號問題淺議。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朋川(1990)。中國彩陶圖譜。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1990)。兗州西吳寺。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8)。膠縣三里河。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嚴文明(1989)。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星亮(1993)。龍族的圖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山東省文物管理處(1974)。大汶口。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半坡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潼縣博物館(1988)。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城子崖。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尹達(1955)。中國新石器時代。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茂林(1995)。陶器鑒賞。漓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彭卿雲(1993)。中華文物精華大全。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半坡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潼縣博物館(1988)。姜寨。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青海柳灣。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沈約。俗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汝濤。魯南東夷文化與春秋莒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懷荃。東方地區風、贏、偃諸姓部落群發展概勢--兼論少暤之族與大汶口文化的關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石興邦(1986)。我國東方沿海和東南地區古代文化中鳥類圖像與鳥祖崇拜的有關問題。中國原始文化論集--紀念尹達八十誕辰。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蘭(1979)。從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國最早文化的年代。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敦愿(1994)。古史傳說與典型龍山文化。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樹明(1986)。談陵陽河與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東史前文化論文集。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汝祚(1989)。北辛文化的幾個問題。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