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抗戰時期之文化戰場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王聿均
出版日期:1997
卷期:3(下)
頁次:頁597-599+601-624
主題關鍵詞:抗戰時期文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
     抗日戰爭為我國對日本的全面戰爭,亦為救亡圖存的民族戰爭。軍事政防與文化宣傳,重要性無分軒輊。本文所論,僅限於戰時的文化戰場。所謂「文化戰場」,其目標在藉著文學、音樂、戲劇、美術、傳媒等的力量,來鼓舞民心士氣,激發國人同仇敵愾的精神,凝聚全民的抗戰意志。無形中發揮了極大的效用。宣傳可分為政府所主導的和民間自動自發的兩大煩。前者由政府設立戰時的宣傳機構,製訂宣傳方針和政策;後者則由民間組成文藝、影劇、歌詠、美術等社團,從事演出、展覽,舉辦各類活動,籌設書店和出版社。大體說來,這些民間團體,尚能與政府互相配合,尤以抗戰初期為然。後來因為政黨間的明爭暗鬥,產生了不少矛盾衝突,便無法保持原先的和諧和單純了。 抗戰初期,抗戰歌曲普遍流行,尤以上海的歌詠活動,最為蓬勃。其後,重慶成為一新的音樂中心。很多音樂演奏團體,紛紛成立。作家及演劇隊則走向戰區前線及後方的城市、鄉村。街頭劇、朗誦詩,風行一時。文藝作家郁達夫、盛成等都到戰地勞軍,曾遠至台兒莊前線。戲劇方面,有「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之成立,電影方面,有「中電公司」和「中國電影製片廠」,所拍之片雖少,但附設之劇團,卻聞名遐邇。民營劇團紛紛組成,如兩後春筍。 政府所設之文化宣傳機構,最初為軍事委員會攻治部第三廳,大量容納左派人士,以表示國共合作。在宣傳工作上,雖不能說完全沒有貢獻,但負面的作用亦不少。其後政治部易長,另組「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工會」。此外,「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文協」,於民國27年3月,在漢口成立,後遷重慶,並在曲江、成都、桂林、昆明、香港等地,成立分會。 「文工會」之設立,係用以容納第三廳人員,作為學術研究性團體,仍隸政治部,乃政府所採用之羈縻策略。然而該會既取得合法地位,便能依其方法與觀點,研究政經、哲學、歷史、法律各種學問,並從事文藝創作,日久漸有尾大不掉之勢,至34年3月底,政府以「機構重複」為由,予以解散。 「文化運動委員會」簡稱「文運會」,屬於中央宣傳部,係民國30年2月7日成立,張道藩為主任委員。其重要任務為聯繫全國藝文界人才,展開「三民主義文化運動」,及宣佈明確的文藝政策。其對手即為「文工會」。對之採取既聯合又對抗、既競爭又懷柔的策略。出版「文化先鋒」和「文藝先鋒」兩種定期刊物,從事宣傳工作,但因條件的不足和環境的困難,成績不如理想。 陪都重慶和文化城桂林,是文化戰場的大後方,重慶不僅為戰時陪都所在,也是文化宣傳的中心。桂林由於形勢的重要和交通的便利,逐漸形成人文薈萃的文化城。兩城的共同處,便是話劇的蓬勃發展,和出版(包括報紙、書籍和期刊)事業之發皇。話劇是動的,可以鼓舞民心士氣,出版事業則是靜的,藉文字的傳播,其力量無遠弗屆。一般稱文藝工作者為「筆隊伍」,而戰時文化戰場上的主力軍,卻不僅限於筆隊伍,而是集合文學界、藝術界、音樂界、戲劇界、新聞界的精英,組成一支強大的混合兵種,擔任宣傳和攻心的防務,這些文化戰士的努力,確實有甚不可抹煞的貢獻。 七七抗戰迄今,恰為六十週年。雖物換星移,往事成塵,然而言一段歷史,無論其中如何錯綜複雜,總已穿過時光隧道,凝聚為民族共同的記憶。爰為此蕪文,以記述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