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毛澤東抗日策略:由「不打硬戰」到「抗而不戰」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陳存恭
出版日期:1997
卷期:3(上)
頁次:頁75-115
主題關鍵詞:毛澤東抗日策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
     民國三十四年春,中共召開六屆七中全會,籌開七大。已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毛澤東爭取思想領導權,於四月二十日最後會議提「關於歷史問題的決議」案,痛貶以前所有黨的領導,強調遵義會議「開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新的領導」,將長征的完成、統一民族陣線的組織、抗日戰爭的推動都歸功於自己。由政治人物透過政黨會議提案解釋歷史,肯定自己,是中央黨史的特徵。 徵諸大陸新的史料,考察毛澤東言行,本文認為在九一八事變後,毛澤東忠實遵奉第三國際所指示的政治路線 -- 「蘇維埃運動」,甚至早期他參加農運也不是另闢新的鬥爭路線,他與中共中央的摩擦乃在於戰略、戰術方面的歧異與權力鬥爭。 其次,統戰是第三國際決策由王明所推動,改變了中共的面貌,以民族抗日急先鋒自居掩飾其國際主義的本質,以溫和的土地改革派取代激烈的鬥爭策略,於是在七七事變前挽救了中共垂危的命運,在戰爭爆發後使中共有發展的空間。由於毛認為蔣中正的威脅大過於日本,抵制與國民黨的合作,提出「獨立自立山地游擊戰」策略,指導共軍對日軍「不打硬戰」,演變而為「抗而不戰」,可稱之為「毛式統戰」。 毛策略在黨內受到張國燾、王明兩人的反對,在軍中有林彪、彭德懷、項英等的抗命,然而是這些反抗毛策略的黨軍要員以及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幫助了毛策略的成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