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評宋澤萊著]《廢墟臺灣》之存在情境揭示
書刊名:問學集
作者:朱志學
出版日期:1997
卷期:7
頁次:頁1-12
主題關鍵詞:小說宋澤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
「命運」這一隱而不彰的主題,不論是否為人所自覺,它仍是以一種無可爭辯的必然性,穿透了每一個人的存在。事實上,正如米蘭昆德拉在其關於小說藝術之談話裡所揭示的人類宿命──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 是的,不論是被迫抑或是自願,人類的意識皆無法獨立於現實的因緣網絡之外而開展自身。這正是海德格對人類存在的特徵所概括的著名命題──那就是「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in-the-world)。人與世界的關係,不像是兩個獨立不變的自體間之對峙關係;而是互為滲透、互為影響之相互決定關係。世界並不只是一外部的世界,它就是人的組成部份,它內在於人的存在;事實上,它構成了人類的存在。世界變化著,人的存在也隨之變化著;而存在 (命) 在世界中的運行歷程 (運),正是「命運」這一神秘的字眼所試圖去揭示、去穿透的意義脈絡。這意味著,人的存在並不能作為一抽象之概念而被直接認識,它的深度只能透過存在/世界所構成之其體存在情境而被揭示。揭示什麼呢?揭示變動的世界與變動的存在間所逼顯出的一種可能性──一種人類之自覺意識在變動不安之世界裡,試圖掌握自身命運進程的可能性;而人類的「自我形象」,也便在對這一「可能性」的探問與追索歷程中,逐漸凝固並確定──不論這一形象是否觸及穿越時間的力量而進入不朽,抑或終歸被歷史的塵埃所淹沒並遺忘......。 宋澤萊之《廢墟台灣》一書,正是對人類可能存在情境的一種預言式的凝探。它考察的不是現實,不是已經發生的事物,而是人類存在可能性的領域,是人類可能進入並埋葬其中的命運。米蘭昆德拉在評及卡夫卡小說人物之世界時,對於這種令人窒息、癱瘓到動彈不得的命運情狀,做出了有力而生動的描述。 「在外部的決定性已經變得如此不可抗拒,而內部的推動力再也無濟於事時,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卡夫卡的世界並不與任何已知的現實相像,它是人類世界的一種極端和未被認識到的可能性。當然這種可能性是在我們自己真實的世界後面隱約顯示出來的,它似乎形象地預示了我們的未來。......,它抓住了存在的一種可能性一一對於人和對於他的世界的一種可能性,因而使我們看到,我們是什麼,我們能做什麼。」 本文的考察,正是基於這一理解視域而展開;也就是說,將小說中之人物與世界所構成的存在境況,皆作為一種可能性來理解並分析。從中,我們逐步揭示了主導全部作品表現歷程的「意義結構」到底何在?也藉此揭示了那隱藏在歷史表象背後的未知命運,將循著什麼樣的腳步,掩脅著人類猶自天真企盼未來的樂觀意識。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