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符號互動論對運動員行為的解析
書刊名:中華體育季刊
作者:陳俊玄
出版日期:1998
卷期:12:1=45
頁次:頁9-16
主題關鍵詞:符號互動論角色期望角色行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運動員為運動世界的主體,然而由於商業化的入侵,離異了運動員對運動本質的追尋與堅持。運動暴力與恐嚇、運動官能劑的使用、商業利益的追尋,對這些「所謂」偏差行為的責難與撻伐,絕大部分加諸於運動員的品德與操守之上。而運動員所生成的離異行為,是否引領風氣的敗壞,亦是互動對象所給予的影響呢?符號互動論提諸另一面向的思考方式;當運動員產生偏差行為的同時,是否其必須負起多數的責任?本文試圖從符號互動論早期的觀點,解析運動員行為生成的原因,以提供另一面向的思考。
圖書
1.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銀禾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曲輝(1996)。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陶國璋(1995)。思考的盲點。台北:書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懷恩(1995)。社會學的問與答。台北:風雲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文輝(1989)。比較社會學。台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Coaley, J. J.(1986)。Sport in society。St. Louis, Missouri:Time Mirror /Mosby College Publishing。  new window
8.Jonn, W. M. II(1988)。Sport,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on society of sport。Philadelphia:Lea & Febiger。  new window
9.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金松(1988)。運動社會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