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社會影響理論談開放教育
書刊名:教育資料集刊
作者:吳英璋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u, Yin-chang
出版日期:1998
卷期:23
頁次:頁291-312
主題關鍵詞:社會影響教育場景開放教育Social influenceEducation contextOpen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
     本文試從社會影響理論探討開放教育。選擇學習理論(含兩種制約學習、模仿 學習、以及認知學習等四種基本學習歷程)、說服假說、認知失調假說、反彈假說 、以及規範性影響假說等五類社會影響理論,作為探討的基礎,再將教育場景分為 一位老師與一位學生、一位老師與一班學生、一所學校、縣市教育局與教育部、以 及師資培育機構等五種教育場景,分別解析五種教育場景中,社會影響所可能發生 的功能。依據上述之解析,應可相當程度地釐清教育活動或教育歷程的實際現象。 而開放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回歸教育本質:幫助每位學生獲取更好的成長環境,以促 進潛能的更有利之開展,與提供更多自我實現的機會。為了落實這項理想,每位專 業教師應有能力設計其所參與之教育場景中的各種社會影響功能,用以讓每位學生 都有機會朝對他自己最有利的方向改變與成長。因此,本文主張推展開放教育除了 在教育的態度上更能開闊、更能接納與欣賞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在課程、教材教案 、以及教學方法應有更統整,但更有彈性的設計,以符應個別差異的需求;在教學 空間(含教室與整個校園)、教學設施上求恰當的更張之外,更要能瞭解日常生活 中各項社會影響的功能,用以預測並檢驗各項教學活動、各項教育行政措施,以及 教育政策與制度等,對學生的實際功能為何。
會議論文
1.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5)。開放教育與學校建築研討會論文集。開放教育與學校建築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黃世孟(1996)。開放教育實施計劃中學校建築設施規劃之課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Cohen, A. R.(1964)。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New York:Basic Books, Inc.。  new window
2.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6)。回歸教育本質的先導。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7)。回歸教育本質的開放教育。台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8)。海闊天空的開放教育。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1997)。開放教育。高雄市: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國立教育資料館(1997)。有效能的學校。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Atwater, E.(1992)。Adolescence。Englewood Cliffs, NJ:Simon and Schuster。  new window
8.Klein, S. B.(1991)。Learn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New York, NY:McGraw-Hill。  new window
9.McCown, R.、Driscoll, M.、Roop, P. G.(1996)。Educational psychology。Needham Heights, MA:Simon & Schuster。  new window
10.Oskamp, S.(1991)。Attitudes and opinions。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new window
11.Oskamp, S.、Schultz, P. W.(1998)。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new window
12.Shaw, M. E.(1976)。Dynamics of small group behavior。New Delhi:Tata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Ltd。  new window
13.Zimbardo, P. G.、Leippe, M. R.(1991)。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New York:McGraw-Hill。  new window
14.吳英璋、鄭春美、蕭仁釗(1997)。台北教改之路--推動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心靈改革。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andura, A.(1986)。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new window
16.Johnson, David W.、Johnson, Frank P.(1991)。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Aronson, E.(1978)。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A current perspective。Cognitive theo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 NZ: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2.Cooper, J.、Fazio, R. H.(1984)。A new look at dissonance theory。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Orlando: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3.Eagly, A. H.、Chaiken, S.(1984)。Cognitive theory of persuasion。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Orlando: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