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雜劇上下場詩探究
書刊名: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游宗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 Tzung-jung
出版日期:1999
卷期:13
頁次:頁115-140
主題關鍵詞:元雜劇上下場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40
     本文以元雜劇的上下場詩為研究對象,分為六項論題進行探討。就內容而言,上場詩以人物的相關描寫為主,下場詩則以有關行動、事件的敘述為主。就作用而言,上場詩主要用以刻畫人物,下場詩則主要用以連繫情節,此外,又分具安定、收束場面之功能。就形式而言,兩者皆以傳統詩歌形式為主,或加用襯字使節奏活潑,而下場詩的形式又更為豐富多變。就表演方式而言,有獨念、同念、分念等,表現詩歌獨特的語言旋律。就與腳色的關係而言,各類腳色運用上下場詩的多寡,以及所用上下場詩的形式,正反映出腳色在場上的地位及其特性。就藝術特質而言,其語言樸素自然而富彈性,切合劇中人物與事件,並運用程式、對比、層遞等戲劇手法刻畫人物、連繫情節。可知元雜劇上下場詩的運用實為全劇的有機環節,對於作品結構與舞臺搬演皆具有重要意義。
期刊論文
1.林鶴宜(19861200)。雜劇定場詩初探。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12)=225,6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游宗蓉(1995)。元雜劇排場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馮沅君。中國古典戲曲研究。中國古典戲曲研究。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永義(1984)。明成化說唱詞話十六種。說俗文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因百(1992)。論北曲的襯字與增字。龍淵述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永義(1980)。元人雜劇的搬演。說俗文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元曲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元曲選外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