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書刊名:東華人文學報
作者:蕭義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ao, I-ling
出版日期:1999
卷期:1
頁次:頁197-209
主題關鍵詞:孔子道德興發文學批評文學理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
     孔子是先秦儒家創始與代表人物,從文獻記載作一考察,由於孔子曾明確地對「詩教」作出規定,因此,「詩教」的內涵意義為何,便成了歷代學者關注孔子乃至於儒家文學批評理論的焦點。本文試圖將孔子的文學理想放在其思想架構中作一理解,因此提出以「道德的興發」作為孔子文學理想之詮釋進路,從「人格理想」與「文學理論」之互證討論孔子文學理論之內涵意義。 針對孔子文學批評理論所被關注的諸多面相,本文所關注的問題有二:(一)「文」、「質」之間的關係為何﹖二者如何合一﹖(二)文學作品的定位為何﹖並如何達成其「社會作用」﹖以之作為孔子文學理論的思想核心,本文試圖將此二問題放入「內聖」、「外王」的人格性架構中作一理解,從「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人格進程中,探討存在於其文學理論中的「文」、「質」、「文質彬彬」之義。藉由此一討論,正可以看出孔子「文質合一」的文學批評理論亦是其思想體系的另一種展現。
期刊論文
1.謝大寧(19911000)。「興觀群怨」的美學意涵--試論孔子詩教的用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2(1),4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少康、劉三富(1995)。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淑香(1992)。論「詩可以怨」。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